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國學知識競賽題大全含答案

國學知識競賽題大全含答案

篇壹

1、濠梁之辯的主人公是:( A )

 A、莊子與慧施 B、莊子與公孫龍 C、公孫龍與慧施 D、孔子與顏回

 2、“桑之未落,其葉若沃。”出自: ( D )

 A、《王風· 黍離》 B、《小雅 ·鹿鳴》 C、《小雅·采薇》 D、《衛風 ·氓》

 3、《登高》是唐代哪位詩人所寫: ( D )

 A、李白 B、王維 C、岑參 D、杜甫

 4、中華民族是最善於發現、發揚“美”的民族,音樂美和文字美都是很深的學問。而音樂和文字兩者也是常結合,創造出美麗結晶。下列成語中和音樂有關的是:( A )

 A、陽春白雪 B、頑石點頭 C、醍醐灌頂 D、風聲鶴唳

 5、中國文學有“魏晉人物晚唐詩”的說法,魏晉人物的風度壹直為後世人企慕。魏晉是士大夫的時代,士大夫們崇尚清談,清談便成為壹種社會風氣,而清談又立足於三部著作,它們被稱為“三玄”,請問“三玄”是指:( A )

 A、《老子》《莊子》《周易》 B、《太玄》《離騷》 《莊子》

 C、《論語》《周易》《老子》 D、《太玄》《莊子》 《老子》

 6、出色的文人總是得到盛譽,我們稱杜甫為“詩聖”,李白為“詩仙”,歐陽修為“文聖”,那麽請問,下面哪位人物被稱為“詩家夫子”:( B )

 A、蘇軾 B、王昌齡 C、陸遊 D、李商隱

 7、提倡在教育中積累豐富的知識,熟練運用方法後獲得能力的提升,並求得心靈的飛揚,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可以靈活運用、屈伸自如的古代教育學家是:( C )

 A、孔子 B、老子 C、莊子 D、孟子

 8、關於《詩經》有“四始”之說,《關雎》為《風》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那麽請問,《小雅》之始為下列哪壹項:( C )

 A、《采薇》 B、《節南山》 C、《鹿鳴》 D、《雨無正》

 9、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那麽它是由誰提出的:( D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董仲舒

 10、下面哪個文學家被稱為“太康之英”:( D )

 A、左思 B、潘嶽 C、阮籍 D、陸機

篇二

 1、現代教育十分註重啟蒙教育,其實,從古代開始,就已出現了專門為學童編寫的書目,當時稱為“蒙養書”或“小兒書”。簡稱為“蒙書”。以下不屬於“蒙書”的是:( C )

 A、《三字經》 B、《千字文》 C、《詩經》 D、《千家詩》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是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詩句,請問,鸛雀樓在下面哪個省?( A )

 A、山西 B、陜西 C、山東 D、江西

 3、我們所謂的“小康”社會,這個“小康”,在下列哪部典籍之中出現過? ( A )

 A、《禮記》 B、《周禮》 C、《論語》 D、《孟子》

 4、中國古代詩歌流派紛呈,其中有個影響特別大的詩派叫做“江西詩派”,江西詩派有“壹祖三宗”之說,請問是哪壹祖?( A )

 A、杜甫 B、黃庭堅 C、蘇軾 D、 賈島

 5、柳永的詞作雖然壹直很受歡迎,但是卻不為士大夫所看重,甚至為他們所不恥,因為在他們看來,柳永的詞很是俚俗。蘇軾也對柳永持貶斥態度,但是柳永有壹首詞卻受到蘇軾的推崇,以為“高處不減唐人”,這首詞是( B )

 A、《望海潮》 B、《八聲甘州》 C、《雨霖鈴》 D、《滿江紅》

 6、古龍小說《圓月彎刀》中的青青的那柄魔刀上刻著壹句詩“小樓壹夜聽春雨”,請問這是哪個詩人的哪首詩?( C )

 A、陸遊《遊山西村》 B、 蘇軾《新城道中》

 C、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D、陸遊《書憤》

 7、被世人稱為“梅妻鶴子”的詩人是哪壹位?( A )

 A、林逋 B、梅堯臣 C、蘇舜欽 D、王安石

 8、“和諧”壹詞最早出現在:( D )

 A、《莊子》 B、《論語》 C、《孟子》 D 、《管子》

 9、我國最早的蘊涵豐富軍事思想的著作是哪壹部? ( A )

 A、《周易》 B、《孫子兵法》 C、《孫臏兵法》 D、《山海經》

 10、我們通常所說的“韓孟詩派”中的孟是指:( A )

 A、孟郊 B、孟浩然 C、孟光 D、孟雲卿

 11、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的壹首詞,請問這首詞的詞牌名是:( D )

 A、《滿江紅》 B、《浣溪沙》 C、《蝶戀花》 D、《臨江仙》

 12、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的壹本詞話著作名叫:( B )

 A、《蕙風詞話》 B、《人間詞話》 C、《白雨齋詞話》 D、《觀堂林集》

 13、被聞壹多稱為“詩中的詩,詩中的頂峰”的詩歌作品是:( C )

 A、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B、楊廣《春江花月夜》

 C、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D、 李白《蜀道難》

 14、我們通常將男女新婚之夜說成“春宵壹刻值千金”,其實這句詩是勸人們及時學習的。請問,這句詩出自何人之手?( A )

 A、蘇軾 B、秦觀 C、陸遊 D、 楊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