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誌的編輯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學,入裏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1936年10月,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
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出版《耕耘》雜誌。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願》、《等待》等詩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建國後,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著作書目:
《我的記憶》(詩集)1929,水沫
《望舒草》(詩集)1933,現代
《望舒詩稿》1937(自費出版)
《災難的歲月》(詩集)1948,星群
《戴望舒詩選》1957,人文
《小說戲曲論集》1958,作家
《戴望舒詩集》1981,四川人民
翻譯書目:
《少女之誓》(小說)法國沙多勃易盎著,1928,開明
《鵝媽媽的故事》(童話)法國沙.貝洛爾著,1928,開明
《意大利的戀愛故事》與趙景深、黎錦明合譯, l928,亞細亞
《天女玉麗》法國保爾.穆杭著,1929、尚誌
《愛經》古羅馬古沃維提烏思著,1929,水沫
《屋卡珊和尼各萊特》(法國古彈調)1929,光華
《唯物史觀的文學論》法國伊可維支著,1930,水沫
《壹周間》 蘇聯裏別進斯基著,與蘇漢合譯,1930,水沫
《麥克倍斯》(話劇)英國莎士比亞著,1930,金馬
《青色鳥》法國陀爾諾夫人著,1933,開明
《法蘭西現代短篇集》(選譯)1934,天馬
《高龍芭》(中篇小說)法國梅裏美著,1925、中華書局
《意大利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
《比利時短篇小說集選譯》1935,商務
《西班牙短篇小說集選譯》1936,商務
《比較文學論》法國提格亨著,1937,商務
《密友》意大利皮藍德婁等著,與人合譯,1941,三通
《惡之花掇英》(詩集)法國波德萊爾著,1947,懷正
《洛爾伽詩鈔》西班牙洛爾伽著,1956,作家
《戴望舒譯詩集》1983,湖南人民
生平簡歷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1926年與施蟄存、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壹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受到了葉聖陶的極力推薦,成為傳誦壹時的名作。
1932年他參加施蟄存主持的《現代》雜誌編輯社。11月初赴法國留學,先後入讀巴黎大學、裏昂中法大學。不過在留學期間,他並不喜歡去課堂聽課,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翻譯外文著作上。當時他翻譯了《蘇聯文學史話》、《比利時短篇小說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說集》等,另外還研讀了西班牙作家的許多小說集。1935年春天,由於他參加了法國和西班牙的壹些反法西斯遊行,被學校開除,於是便啟程回國。1936年6月,與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結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壹。《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且創辦了《耕耘》雜誌。1938年春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
1949年6月,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後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等歐洲語言,壹直從事歐洲文學的翻譯工作,他是首個將西班牙詩人洛爾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代表作
《雨巷》並因此作被稱為雨巷詩人,此外還有《尋夢者》、《單戀者》、《煩憂》等。1923年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轉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並於翌年就讀於該校法科。先後創辦過《瓔珞》、《文學工場》、《新詩》等刊物。1926年春,開始在與施蟄存合編的《瓔珞》旬刊上發表詩歌,處女作《凝淚出門》。1928年《雨巷》壹詩在《小說月報》上刊出,受到人們註意,他由此獲得雨巷詩人稱號。這壹時期的作品在藝術上保留著中國古代詩歌傳統及歐洲浪漫主義詩歌的痕跡,並帶有明顯的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蘭、中國的李金發等人的影響。
1929 年出版的詩集《 我底記憶》大部為此時期的作品。
1932年《現代》月刊創刊,他曾在該刊發表許多著、譯作。同年11月赴法國,曾在巴黎大學、裏昂中法大學肄業或旁聽,並繼續從事著、譯活動。編定詩集《望舒草》於1933年出版。這壹階段的詩作數量較多,藝術上也較成熟,在創作中最具代表意義,他由此成為中國新詩發展史中現代派的代表詩人。
1935年從法國回國。1937年出版詩作合集《望舒詩稿》。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上海繼續著譯, 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任理事。其間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國作家》等。香港為日軍占領後,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獄中數月,健康受到很大損害。抗戰開始後的作品,從生活、情緒到藝術風格轉向積極明朗。
1941年所作《獄中題壁》和稍後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這壹時期作品後來收入《災難的歲月》,1948年出版。抗戰勝利後回上海,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輾轉到北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壹次代表大會,後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詩全編》出版。詩集主要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詩歌主要受中國古典詩歌和法國象征主義詩人影響較大,前者如晚唐溫庭筠、李商隱,後者如魏爾倫、果爾蒙、耶麥等,作為現代派新詩的舉旗人,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在詩的內容上他註重詩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