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埋頭苦幹 拼命硬幹 為民請命 舍身求法 壹系列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埋頭苦幹 拼命硬幹 為民請命 舍身求法 壹系列人

壹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幹,創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造發明家,如李時珍、黃道婆等;

李時珍 壹天,李時珍來到湖口,見壹群人正擡著棺材送葬,而棺材裏直往外流血。李時珍上前壹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於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裏的入還有救啊!”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死者已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壹……李時 珍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於是便反復勸說,終於使主人答應開棺壹試。李時珍先是進行了壹番按摩,然後又在其心窩處紮了壹針,不壹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壹聲,竟然醒了,於是,人群歡動。不久之後,這名婦女又順利產下壹個兒子,於是人們都傳言李時珍壹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李時珍開棺救母子的故事。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 傳說李時珍在以壹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後,許多人都想見壹見這位神醫。壹天,有家藥老板的兒子正在櫃臺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後,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於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妳看我有什麽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後,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裏人到處找。”眾人都不信,那個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 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壹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術了。

黃道婆 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1245年,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徐匯區東灣村)人。黃道婆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她下地幹活,晚上她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沈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煉了她,有壹次,黃道婆被公黃母祠婆、丈夫壹頓毒打後,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 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壹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後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在封建社會,壹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只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鞍塔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壹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是,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在元朝元貞年間,約1295年,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來後,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壹邊教家鄉婦女學會黎族的棉紡織技術,壹邊又著手改革出壹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雖然她回鄉幾年後就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勞動對推動當地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在紡紗工藝上黃道婆更創造了新式紡車。當時淞江壹帶用報答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壹架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博壹起,經過反復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壹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這種新式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壹帶很快地推廣開來。黃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紡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裏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壹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艷如畫。壹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淞江壹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久而不衰。16世紀初,當地農民織出的布,壹天就有上萬匹。18世紀乃至19世紀,淞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聲譽。當時稱淞江布匹“衣被天下”,這偉大的成就其中當然凝聚了黃道婆的大量心血。

壹種是不怕流血犧牲,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嶽飛、文天祥等;

嶽飛 他,背負著"精忠報國"的分量,無所畏懼地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他,擎起了"還我河山"的大旗,滿腔熱血地沖在抗金的第壹陣線上.他,帶領著無法撼動的嶽家軍,立功汜水關,破賊南薰門,討寇南北間.首次北伐便壹舉收復襄陽六郡.而後轉戰兩湖平楊幺.二次北伐長驅伊,洛大門,後阻金兵南下,決戰郾城,收復蔡、陳、鄭州,以及西京等大片失地,進軍朱仙鎮,直指金軍大本營.可惜被12道金牌強令班師,然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天日昭昭"猶可見,壹代英雄忠骨存.

文天祥是南宋的壹位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有人說:“元軍人那麽多,妳這麽點人怎麽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後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還寫下了有名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堅持民族氣節至死不變的決心。他拒絕了元朝的多次勸降,終於實現了舍身取義的理想,慷慨就義。多少年來,文天祥的救國精神,代代相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同的精神財富。

壹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和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舍身求法的人,如譚嗣同、夏明翰、劉胡蘭等;

白居易 出生在壹個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傳名於世。他五六歲時便學做詩,十幾歲時在家鄉已很有名氣。

十六歲時,白居易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顧況是長安的壹位名士,許多人都到他那裏求教。白居易雖然詩才過人,但由於沒有詩作傳播在外,父親又只是壹個州縣小吏,所以在長安只算壹個無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聽說顧況的大名,於是使拿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謁顧況。

顧況的門人把白居易領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詩作。顧況壹見白居易是個乳臭未幹的年輕人,心裏就已經不以為然了。接過詩集壹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說:

“長安的什麽東西都貴,想居住在長安可是不容易喲!”

白居易聽出話中的譏笑之意,但壹言不發。

顧況掀開詩集,映入眼簾的首先是壹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剛讀完前四句,顧況就不由得高聲贊嘆說:“好詩!”又想起剛才自己挖苦的話,於是又贊許地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不要說是長安,就是整個天下,妳也可以‘居易’了!”

從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師。尤其他那首被顧況贊嘆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更是千古傳誦,全詩是這樣的: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詩中的名句,詩句通俗淺顯,但含蘊極為深刻,給全詩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壹樣,生命不衰,成為千古絕唱。

劉胡蘭 1932年10月8日誕生在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壹個貧苦農民家庭。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文水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組織了抗日遊擊隊,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鬥爭。1939年秋天,雲周西村成立了***產黨地下組織,還未入學的劉胡蘭就經常和小夥伴們到學校聽唱歌、看遊戲,常常模仿八路軍和小夥伴們玩遊戲。1941年,9歲的劉胡蘭上了冬學,開學那天母親胡文秀在用廢紙訂成的小本子上端端正正地給她寫下了“劉胡蘭”3個字。

1942年,劉胡蘭當上了兒童團長,經常和小夥伴們站崗、放哨,掩護抗日幹部。1945年5月,八路軍伏擊了偷襲雲周西村的日本侵略軍,在戰鬥中,劉胡蘭和青年們主動上前線為八路軍送彈藥,救護傷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與中***未能按時履行停戰協議,國***兩黨開始了內戰。劉胡蘭在***產黨的領導下,投入了新的戰鬥。

1947年1月12日,這是雲周西村人民難忘的壹天。這天早上,東方剛剛閃亮,敵人忽然包圍了雲周西村,封鎖了所有路口,嚴令不許任何人出村。幾個敵人撲上來要抓劉胡蘭,劉胡蘭大聲喝道:“閃開,我自己會走。”她昂首挺胸向大廟走去。

審訊劉胡蘭的敵人軍官根據叛徒的告密,已經知道劉胡蘭是***產黨員、區幹部,妄想從劉胡蘭口中得到他所需要的東西,於是,他沈著臉問道:

“妳們區上的八路軍都到哪裏去了?”

“不知道。”

敵人沒有想到,***產黨的壹個小女孩,竟如此厲害。見硬說她不行他哄騙說: “只要妳自白,我就放妳,還給妳壹份好土地……”

劉胡蘭輕蔑地說:“給我壹個金人也不自白。”

敵人惱羞成怒,敲起桌子嚎叫:“妳小小年紀,好嘴硬啊,難道妳就不怕死嗎?”劉胡蘭斬釘截鐵地說:“怕死不當***產黨!”

壹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法顯大師 本姓龔,他有三個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擔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歲的時候,就把他度為沙彌(即送他到佛寺當了小和尚)。十歲時,父親去世。他的叔父考慮到他的母親寡居難以生活,便要他還俗。法顯這時對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誠,他對叔父說:“我本來不是因為有父親而出家的,正是要遠塵離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沒有勉強他。不久,他的母親也去世了,他回去辦理完喪事仍即還寺。法顯性情純厚。有壹次,他與同伴數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壹些窮人來搶奪他們的糧食。諸沙彌嚇得爭相逃奔,只有法顯壹個人站著未動。他對那些搶糧食的人說:“妳們如果需要糧食,就隨意拿吧!只是妳們現在這樣貧窮,正因為過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搶奪他人糧食,恐怕來世會更窮。貧道真為妳們擔憂啊!”說完,他從容還寺,而那些搶糧的人竟被他說服,棄糧而去。這件事使寺中僧眾數百人莫不嘆服。二十歲時,法顯受了大戒(和尚進入成年後,為防止身心過失而履行的壹種儀式)。從此,他對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堅貞,行為更加嚴謹,時有“誌行明敏,儀軌整肅”之稱譽。

玄奘 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因慨嘆眾師所論不壹,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 於貞觀三年(629,壹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中亞地區、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跡,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鉆研諸部,凡經五年。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於闐、樓蘭而回國,往返***歷十七年,行程五萬裏。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 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誌,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壹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後,高宗哀慟逾恒,為之罷朝三日。追謚‘大遍覺’之號。

呼呼(~ o ~)~zZ,累死我了。壹定要采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