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墻頭馬上遙相顧壹見知君即斷腸出自哪裏

墻頭馬上遙相顧壹見知君即斷腸出自哪裏

出自:

井底引銀瓶

白居易

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絕。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沈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與君別。

憶昔在家為女時,人言舉動有殊姿。

嬋娟兩鬢秋蟬翼,宛轉雙蛾遠山色。

笑隨戲伴後園中,此時與君未相識。

妾弄青梅憑短墻,君騎白馬傍垂楊。

墻頭馬上遙相顧,壹見知君即斷腸。

知君斷腸***君語,君指南山松柏樹。

感君松柏化為心,暗合雙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

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

潛來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歸不得。

為君壹日恩,誤妾百年身。

寄言癡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譯文:

從井底用絲繩向上拉起銀瓶,銀瓶快上來了絲繩卻斷掉了。

在石頭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卻從中間折斷。

銀瓶沈入井底玉簪折斷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離別。

回想起往日在家還是閨秀之時,人們都說(我)舉動之間都有美麗的影姿。

頭發梳成美麗的發髻如同秋蟬之翼,將雙眉化成如同遠山壹般纏綿婉轉。

笑著和(侍婢)嬉戲大笑相伴在後花園,這個時候我還沒有和君相識呢。

我玩弄靠著矮墻青梅樹的枝椏,君騎著白馬立在垂楊邊上。

我在墻頭妳在馬上遙相對望,壹看見君就知道已經有斷腸的相思。

知道君斷腸的相思想要和君傾訴,君將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樹。

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暗想著要結起雙鬟想要隨君離去。

隨著君到家裏五六年,君的父母常常有話告訴我。

經過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沒有資格參與家族祭祀。

終於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夠住下去的,可是奈何離開家門卻沒有去處。

難道我沒有父母高堂?我的家鄉也都是親人。

因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與家鄉通消息,如今悲憤羞愧無法歸鄉。

對君而言不過壹天的姻緣,卻耽誤了我壹生的幸福。

以我的經歷告訴那些小人家癡情的女兒,千萬要慎重不要將終生輕易許人。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800年(貞元十六年)中進士,歷任左拾遺,東宮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蘇州刺史,太傅等職。白居易是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

他所寫的 《秦中吟》、《新樂府》,敢於針對當權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他又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白居易的敘事詩如《長恨歌》、《琵琶行》,描寫細膩,生動感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極為廣泛。

在詩歌創作理論上,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現存詩3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於公元838年由白居易所作。在封建社會中,淫奔往往是壹種自由戀愛的大膽行動,為習俗所不容,為輿論所不許。詩人因對此社會現實與習俗無奈和為表達對因自由戀愛而受到迫害的有情人憐惜之情而作此詩。

文學賞析:

前三句的兩個比喻總體的概括了全詩意旨,那瓶沈簪折正是女子遭遣棄命運的寫照。次三句寫女子年少時的美貌殊姿,以相識之前的歡悅與相識後四句橫遭不幸的痛苦相對比。再下寫女子以身相許,決然私奔的過程,表現了癡情女子的天真和純潔及為情所動的真實形態。

之後的五句敘述私奔帶來的屈辱和痛苦。“聘則為妻奔是妾”表達了沒有經過禮法嘉許的結合,即使相愛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女子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經無處可歸。詩末兩句淒涼悱惻,是對後世癡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憤的吶喊。“癡情女子負心漢,教人如何不悲傷。”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井底引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