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壹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壹.
屈原壹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
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
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
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
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
放逐.第壹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
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壹帶.最
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沈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
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
章〉,《招魂》等.大體說來,《離騷》,《天問》,
《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
與《離騷》類似,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天問〉
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以問語壹連向
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
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
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楚國祭神樂曲,經屈原加
工潤色而成,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
品開創了我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他的崇高精神和巍
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 .人民永遠景
仰他,熱愛他.中國民間5月5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
習俗就是源於對他的紀念.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壹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誌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壹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壹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壹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壹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誌》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主要著作:
《天問》,《哀郢》,《離騷》
屈原——湖北姊歸人
秭歸----詩人之鄉
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墻環繞,形似壹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墻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壹直沿用至今。
傳說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壹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裏”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裏”和“漢昭君王嬙故裏”。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壹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壹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壹。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裏還有壹奇值得壹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壹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壹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壹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壹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毀。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誌,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麽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壹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壹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1,桑袁是電視劇《梨花帶淚》中的人物。《梨花帶淚》又名《紅蠍子的眼淚》,是壹部由司光民、畢琦、楊瀟、李艷冰和鄭清文主演的警匪片。這部劇講述了15女意外踏上販毒之路,用不同身份的吸毒者來以身作則,警示大家不要涉足毒品的故事。
2.在明安街上,在理發店工作的王玲愛上了學生邵平。因為父母不同意,身體虛弱的邵平選擇了躲藏。絕望的王玲選擇了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