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上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下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詞牌釋義
〔題考〕 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制[水調歌]。”脞說:“[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明皇雜錄:“祿山犯闕,議欲遷幸,帝置酒樓上,命作樂,有進[水調歌]者,上問誰為此曲,曰李嶠,上曰,真才子也。”南唐近事:“元宗嘗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進酒,花飛惟唱‘南朝天子好風流’壹句。”白樂天聽[水調]詞雲:“五言壹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但有因。”碧雞漫誌:“[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宮,時號[水調];世以今[水調歌]為煬帝自制,今曲乃宮中呂調。”綜觀以上諸說,本調創始隋唐間,為五言曲調。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今調。當時最為通行,詞人填者極多。吳夢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後遂句為本調異名。至所謂“歌頭”者,乃首章之壹解也。(見海錄碎事)
水調歌頭譯文
明月什麽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裏,現在是什麽年代了。(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 我欲乘風歸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
(又恐瓊樓玉宇 , 高處不勝寒。)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雲禦風,置身天上,哪裏像在人間!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壹面轉到另壹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明月不該有什麽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時候才圓?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裏***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願人長久, 千裏***嬋娟。)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壹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
註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壹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裏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
(6) 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壹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註:
(12)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故曰“歌頭”。雙調,九十五字,平韻。
(13)丙辰: 熙寧九年(1076)。蘇轍字子由。
(14)李白《把酒問天》:“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壹問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紀》:“***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馬光《溫公詩話》記石曼卿詩:“月如無恨月長圓。”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壹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壹願望仍無法實現。這壹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壹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壹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壹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壹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壹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壹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壹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擡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翺翔。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壹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壹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壹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裏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後,便顯得峭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壹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壹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於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壹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禦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壹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壹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於***同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壹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壹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裏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壹正壹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裏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壹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誌向,因此為歌詞帶來壹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裏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壹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麽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壹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壹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故結尾“但願”便推出了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裏***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壹起。這兩句並非壹般的自慰和***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壹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裏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同美好祝願。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壹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編輯本段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之壹,倍受後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壹零七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壹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誌,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沈,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裏,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壹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壹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壹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壹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壹定是壹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壹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裏的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裏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來住在月宮裏只是暫住人間罷了。壹“欲”壹“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裏由脫塵入聖壹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裏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沈。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麽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壹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壹轉,說出了壹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壹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壹種感嘆,這裏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裏也能在中秋之夜***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裏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壹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壹會離塵,壹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壹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壹首詞,此說是壹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壹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壹種美好的享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壹,中國古代詩人對月亮的歌吟單從數量而言也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天地間總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真正能使觀者感受到生命與自然相交融的那麽壹種和諧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麗的夢壹樣。蘇軾在另壹首詞中說過:“對花逢酒不飲待何時”,而月亮不正是壹朵高懸天際的巖石之花嗎?據有關典籍記載,東坡並不是壹個能飲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歡與別人壹起飲酒,尤其是看別人飲酒,別人的快樂也就是他的快樂,他心胸豁達,氣質清明,在如夢浮生裏,他處在醉與醒之間,既不像屈原那樣遺世而獨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揚其塵。他是他自己,沒有比他自己更接近於他自己的了。“問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頂說過:“恨不得挾謝眺驚人詩來,搔首問青天耳!”屈原《問天》是壹部充滿幻想的作品,***有壹百多問。東坡這首詞也是對青天提出了他的疑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詩經》中所說的“今夕何夕”。劉向《說苑》中有壹首“越人歌”,用越語寫成,譯成當時通行的隸書,最後壹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處在於:《詩經》及《鄂君歌》中說的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壹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遺忘了壹樣,不知道這個夜晚是那個夜晚了。而在東坡的詞中,則是對上天的宮闕存在著疑惑。在古代,有著“天上壹日,人間壹年”的說法,因此,東坡以為,天上與人間必然有著不同的計算時間的方法。人間的光陰如白駒之過隙,而天上的則是緩慢的,這裏暗寓壹種對時間催人老這壹自然現象的無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此句是上面那種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轉換。因為對人世間的時間是無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風歸去”。這裏用了壹個“歸”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賀知章譽為“謫仙人”,而東坡也隱然以“謫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來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漸漸產生了新的憂慮。“高處不勝寒”是擔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種純凈的寒冷。李商隱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嬋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夠在月中霜裏比賽誰更美好。但詩人會怎樣呢?他顯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間。在這裏,蘇軾賦予這首詞以非常豐富的意義。他對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有些厭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壹個更純凈的高度,然而他卻忍受不了這種寒冷。他就是這樣處在壹個矛盾的情境之中。從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瓊樓玉宇乃耐不住高處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關註的還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壹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詞,杜甫詩“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桂樹在月輪中留下陰影,斫卻此桂,清光應該更多。據古代姮娥奔月的傳說,月中還有吳剛,坐在那裏斫桂。故毛澤東有《虞美人》“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雲雲。
轉至下片。“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連用三個動詞,來描述月亮的運動。月亮升起來,轉過朱閣,慢慢降落,月光延伸進窗戶,照到床上無眠的人。“照無眠”有兩種解釋,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還處在無眠狀態。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卻發現並無人在此睡覺。那人在何處呢?李白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寫人在床上卻無眠的;另壹首“卻下水精廉,玲瓏望秋月”,則寫人並沒有躺在床上,卻坐在窗前默默地望著月亮。詞人在這裏把月亮擬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壹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何事”俗本多作“何時”,壹句之中有兩個“時”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時也與理不通。因為上面已經把月亮當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談談心,要向她表示最為親切的問候,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妳這高處也能勝寒的“別有天地非人間”的造物,難道還如我們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類壹樣有著什麽遺恨嗎?不,妳是完美無缺的,不應該有遺恨的;但妳又是因為什麽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難道妳就不能在人們團圓的時候團圓,離別的時候殘缺嗎?妳為什麽總是要跟我們不壹致呢?我們人類離別的悲哀難道就壹點也贏不到妳的憐憫嗎?
由上片的“把酒問青天”到此處的問月,詩人的感情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逐漸領悟到了什麽,也可以說他聽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壹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領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她也有著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歡離合”壹樣,她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壹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這壹點,再怨天尤人有什麽意思呢?
最後“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也就是“隔千裏兮***明月”的意思。這個結局是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作者最終自然會達到這壹高度。但這壹高度卻並不寒冷,它還是我們常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蘇軾的思想境界並不如朱熹那樣的理學家高遠,他比較地有人情味,他的曠達是壹種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間,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這首詞之所以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其原因就在於此。我們並沒有把蘇軾當成壹個膜拜的偶像,我們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確實,在中國文人中,妳找不到比他更適合做朋友的人了。
1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句意;只願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裏,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或者***享這美麗的月光);蘇轍(子由);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壹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2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3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壹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壹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壹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裏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後,便顯得峭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壹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壹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於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壹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禦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壹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壹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於***同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壹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壹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裏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壹正壹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裏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壹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誌向,因此為歌詞帶來壹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裏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壹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麽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壹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壹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故結尾“但願”便推出了美好的祝願。“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裏***嬋娟”是要突破空間的阻隔,讓對明月***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壹起。這兩句並非壹般的自慰和***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壹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裏與君同”,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對天下離人的***同美好祝願。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如月光下廣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間來回馳騁的開闊空間。將此背景與詞人超越壹己之喜樂哀愁的豁達胸襟、樂觀情調相結合,便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4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壹種皓月當空、美人千裏、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壹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壹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5 天、年、寒、間、眠、圓、缺、全、娟
押an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