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桃園三結義的內容大概

桃園三結義的內容大概

妳自己總結壹下吧

劉、關、張“桃園結義”,恐怕是三國故事中最為人們熟悉的壹個。《三國演義》前85回,從《桃園結義》到劉備托孤,約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寫的是劉、關、張結義打天下的故事。如今河北涿州市西南的桃莊,據《涿縣縣誌》載是張飛的故裏,也就是劉、關、張結義的地方。涿州市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張飛故裏大做文章,赫然打出“桃園結義故裏”牌子,吸引了不少中外遊人與客商。

荊州跟“桃園結義”也有很深的情緣。因為荊州是劉備集團實踐“桃園結義”誓言的基地,荊州與劉、關、張的事業和命運緊緊相連。劉備集團由於得到荊州而大展宏圖,與曹、孫鼎足天下,也由於失去荊州而使“桃園結義”誓言未能實現,三兄弟並因此而殉身亡故。如果說涿州是“桃園結義”起始之所,那麽,荊州則是“桃園結義”歸結之所,也是劉、關、張“桃園情結”最重要的體現之所。

“桃園結義”從涿州到荊州,展示出劉、關、張義結金蘭匡復漢室的基本軌跡,表現了他們義重如山、至死不渝真摯而深厚的情誼,至今成為在海內外華人中廣為流傳的佳話。“桃園結義”故事人們都很熟悉,至於它的來龍去脈也許就不壹定都能壹壹作答。本文試圖從這個角度淺略說說。

結義未見典籍 但有史實依據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的關系不同壹般。他們“義為君臣”,“恩若兄弟”,這在史籍中有明確記載。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壹開頭就敘述了關羽亡命奔涿郡與劉備、張飛聚首起事的史實,並記述了劉備與關羽、張飛“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親密關系。關、張從涿州起跟隨劉備闖蕩天下,“不避艱險”,私下裏猶如兄弟,但在大庭廣眾之下,關、張恪守臣禮,在劉備身邊“侍立終日”,主從之分十分鮮明。關羽羈留曹營,曹操對其厚待有加,本想打動關羽,把他留在自己身邊,但關羽堅決表示仍要回歸劉備,聲言“誓以***死,不可背之。”劉、關、張之間這種“恩若兄弟”、“誓以***死”的特殊關系和感情,反映在不少方面,特別是吳、蜀爭荊州的過程中。有關他們之間猶如兄弟的親密關系,在張飛傳以及魏臣華曄傳中也有記載。

史籍中盡管記述了劉、關、張之間“恩若兄弟”十分親近的關系,但未見有他們正式結拜成兄弟的記載。當他們在涿州聚首起事時,史書中也沒有提及“桃園”二字。可見,“桃園結義”是後人創造出來的。這個創造,並非純屬子虛烏有,而是有史實依據的。認為“桃園結義”故事純系小說家的虛構,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結論;認為“桃園結義”故事確有其事,則可能是對小說家的筆法過於相信了。

人們所以對“桃園結義”故事深信不疑,還可能與涿州的張飛故裏有關。張飛故裏名為桃莊,確系漢代居邑,是個完整的大村落,俗名“張飛店”,民國初易名“忠義店”。村中有“張飛井”、“漢張桓侯古井碑記”、“漢張桓侯故裏”石碑等。張飛故裏叫桃莊,《三國演義》寫劉、關、張“桃園結義”,就是在桃花盛開的張飛的後桃園進行的,歷經滄桑而“人證物證”似乎俱在,這就使人不由得不信了。

此外,也有人認為歷史上可能真有“桃園結義”這件事,只是史家未能記錄下來。史書遺漏史實,歷來是不可避免的,但“桃園結義”故事是否真的被史書遺漏了?這只能作為壹家之說存疑,現在已無從稽考。

小說並非始創 此前已有流傳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不是羅貫中依據史實自己想像出來的。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桃園結義”故事已經流傳。

原先不少學者認為,“桃園結義”故事最早見於《三國誌平話》。《三國誌平話》刊印於元代至治年間,即公元1321—1323年,這比現在所見最早的《三國演義》本子——明代弘治甲寅 公元1494年 序、嘉靖壬午 公元1522年 刊印的《三國誌通俗演義》,至少要早壹百多年。元代的《三國誌平話》,***分上中下三卷,計8萬多字,正文開始就是“桃園結義”,結尾是諸葛亮病死,三國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

五十年代末,有的學者通過研究,提出“桃園結義”故事至少在《平話》刊行前50年已廣為人知。因為生活在13世紀中葉的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的劇作就不止壹次講到這個情節。關漢卿雜劇《單刀會》裏,就說到劉、關、張在桃園中結義,宰白馬祭天,宰烏牛祭地。其後大約在14世紀,無名作者還專門創作有壹出雜劇,叫做《桃園結義》。

元代反映三國故事的《平話》和雜劇,既源於《三國誌》壹類史書,又源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的歷史很久,早在三國末期就開始流傳了。魏晉間的野史、雜錄,唐、宋時的詩歌創作,對三國人物故事均有所反映。《平話》是說話藝人的底本,說話藝人講三國故事,敘史以外的內容大量就靠民間傳說來豐富。本來宋代已有專說三分的藝人,已有講三國故事的《平話》本子,可惜沒有流存下來。從民間傳說的角度分析,也許“桃園結義”故事早在元代以前就已經流傳了。

元代《平話》和雜劇所講的“桃園結義”故事,都有在桃園宰白馬、烏牛祭天地的情節。《三國演義》第壹回“宴桃園豪述三結義”裏,也寫了三人“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焚香結拜為異姓兄弟。為什麽用白馬祭天、烏牛祭地?為什麽選擇在桃園中結義?這都跟古人設祭盟誓的習俗有關。白馬、烏牛在古人眼裏是很受尊崇的,用它們來祭天地,以示結盟設誓的神聖與莊重。選擇在桃園結義,主要是因為古人盟誓殺牲通常是在特殊的祭林中進行的。桃園即桃林,在桃園殺牲盟誓,桃園就起著祭林的作用。日本研究《三國演義》的學者認為,宰殺白馬、烏牛祭天地,原是蒙古人的風俗,後來傳到了漢族。漢族對桃樹壹向情有獨鐘,將它視為避邪的吉祥之物,則是我們漢民族自古以來的習俗。在桃園結義也可能含有避邪之意。

由於“桃園結義”有著濃厚的民間傳說色彩,劉、關、張三人聚首結義的故事情節也就有多種版本。有的講關羽東行至涿州時,張飛在州裏賣肉。張飛賣肉只賣到午時,午後把未賣完的肉懸掛在壹口井裏,上蓋五百斤重的大石塊,聲言誰能舉起石頭,這肉就給誰。正好關羽前來,舉起石頭輕如彈丸,取肉就走。張飛追來,兩人展開角鬥,雙方膂力相當,難解難分,剛巧劉備賣草履經過,把他倆勸止了。三人壹起聚談,意氣相投,於是就結盟桃園。在結盟中,為確定誰是老大,也有壹些不同的傳說,如報生辰、比爬樹,最後都是劉備智高壹籌,於是劉備理所當然成了大哥。

《三國演義》在敘述劉、關、張相聚結義時,摒棄了上述壹些傳說,突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作為結義的宗旨,使“桃園結義”在傳說基礎上有了壹個質的升華,無疑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我們民族尚義的悠久歷史傳統的。

中華文明之邦 尚義淵遠流長

義是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品質,是中華禮義之邦壹個顯著的民族特點。“桃園結義”故事植根於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深深打上我們民族的傳統道德烙印。

我們的先人壹向崇尚義,視義為規範人們思想行為的基本道德準則之壹。古人解說“義”,把它同“宜”連在壹起,所謂“義者,宜也。” 《禮記·中庸》 。韓愈《原道》進而解說道:“行而宜之曰義。”這就是說,義是泛指壹切正義的行為。它包括重然諾、守信用,扶助弱小,見義勇為,忠於國家和民族等優良品性和德行。這種義,不是儒家所發明的,而是我們民族所固有的。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裏以深情的筆觸贊美了先秦的壹些俠義之士,寫了他們舍己為人、施恩不圖報等可歌可泣的俠義行為,至今讀來令人感動。我國歷史上許多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赴湯蹈火、舍生亡死、義無反顧的忠肝義膽之士,都反映了我們民族的氣質和品格。當然,無論是先秦的俠義之士,還是歷代的忠義之臣,不可避免地都帶有時代的局限和歷史的局限,今天不能全盤吸收,壹概肯定,但義作為壹種正義之舉、壹種優良的品德,是任何時候都應當大力張揚的。

正因為“桃園結義”故事反映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尚義品質,所以能喚起人們的***鳴,得到人們的贊賞,歷久不衰地廣泛傳揚。劉、關、張的結義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十六個字,拿到什麽時候也不會過時。“桃園結義”影響所及,常為後人效仿。當初孫中山先生吸收革命黨時,就是組織大家在關聖帝君神壇之前焚香盟誓、立誌革命的。 見《中國神仙傳》引《中外雜誌》第21卷第4期 。

現在,我們不提倡結義這種形式,更反對以結義之名行不義之實壹切危害社會的行為,但就義的積極涵義而言,無論於國於民還是對於個人的立身行事,都有其重要的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是應當大力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