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小石潭記練習題

求小石潭記練習題

小石灘記練習

壹、“記”是古代的壹種文體,主要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和見解,托物言誌。

二、理解性默寫: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答: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3、 遊魚和潭水有什麽特點?

答: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寫小石潭周圍景物的句子)

答: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5、寫潭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寫潭的水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寫作者感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寫小石潭是人跡罕至的地方的壹句話_________。

9、和“皆若空遊無所依”相呼應的壹句是_________。

10、寫潭中魚靜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動態句_________,_________。

11、襯托作者抑郁憂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離開小石潭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記》中最能體現作者暫時忘憂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似與遊者相樂”。

14、寫遊魚自由輕靈遊動的姿態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15、表現地理環境使作者內心憂傷淒涼的句子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16、久坐潭邊遊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17、文章的點睛之筆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18、小石潭的氣氛用兩個字概括為“淒清”

19、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為底、潭水清澈、竹樹環合(幽靜)

20、“淒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麽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 淒清寂靜 寂寞憂傷

21、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氣氛,又含蓄表達作者悲涼淒苦心境的句子:

“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問題

1、文章第壹段“全石以為底”句有什麽作用?

交代小石潭“全石以為底”的特點,說明小石潭命名的緣由。

2、文章開篇落筆不凡,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把水聲寫得清脆悅耳,不同凡響,文中哪壹句清楚地表明了產生了這種效果的原因?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3、作者由“聞水聲”到“伐竹取道”,才“下見小潭”,其中的“聞”“伐”“見”幾個動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既交代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又表現了作者探幽、訪奇的情趣。)

4、“伐竹取道”說明什麽?

壹方面說明作者的遊興之盛,另壹方面說明小石潭環境寂靜,人跡罕至。

5、壹切景語皆情語。透過觀魚時和遊覽到最後所描寫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妳認為作者的心情為什麽會有這樣的變化?(可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理解分析)

答:被貶心中憤懣淒苦,只好寄情山水,獲得暫時的快樂,作者瀏覽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歡快的,但壹經淒清環境觸發,憂傷、悲涼隨之而來。

6、.作者通過寫小石潭人跡罕至、淒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意在表現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

7、.請從文中找出妳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句子:佁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

理由:這幾句描寫遊魚,動靜結合,充分顯示出遊魚的情趣;也間接地表現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8、.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妳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壹則簡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於小丘西南面120步,這裏石奇水清,遊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遊、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裏,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

9、中心:作者時而歡悅,時而憂傷,思想感情隨景而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淒苦的思想感情。

10、“明滅可見”指的是壹條小溪,這個說法有根據嗎?

上文“鬥折蛇行”是指溪說的;下文“其岸勢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說的,這就是“明滅可見”指的是壹條小溪的根據。

11、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協調嗎?說說妳的理解。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當他聽到水聲時,當看到魚兒“往來翕忽”的遊態時,他感到自然間的樂趣,心情也變得歡快起來,成為作者當時的心情的反襯,跟全文的憂傷淒苦的基調形成了對立的統壹,從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12、“淒神寒骨,悄愴幽邃”壹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麽?

這八個字,不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圍,環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13、二段寫潭中的遊魚生活靈動,情趣盎然,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麽?

既表現河水的清澈,更傳達出作者愉悅的心情。

14、作者在遊小石潭時是否有物我兩忘的體驗?為什麽他在這裏匆匆記之而去?

欣賞潭中遊魚時有過。想到自己寂寞的處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這份空寂,故匆匆記之而去。

15、第三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勢的什麽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麽修辭方法?有什麽好處?

A抓住了溪流的鬥折、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B比喻。C形象寫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勢參差不齊的特點,展現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測。

1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寫出了潭水源頭的神秘莫測,結合作者當時受貶謫的處境來理解,作者這樣寫可能有怎樣的寄寓?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對前途和未來,恰如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盡頭。

17、文中寫遊魚,用“皆若空遊無所依”壹句有何作用?又說魚“似與遊者相樂”,表達了作者壹種怎樣的情懷?

襯托水的清澈。表達了作者娛情山水,樂而忘憂的情懷。

18、本文寫作特色之壹是情景交融,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觀魚時心情與遊覽到最後心情有何不同?

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作者產生與魚同樂,融與自然的愉悅情感,觀魚者坐潭上,有“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之感,也表達作者被貶後抑郁憂傷的心情。

19、作者初發現小石潭時,先寫“心樂之”,久坐潭上,又感覺“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這是否矛盾?為什麽?

不矛盾。先寫“樂”是初見小石潭時的心情,“樂”是憂的另壹種形式。作者是借遊歷山水寄托自己被貶謫的抑郁情懷,乍見小石潭的樂,是壹種暫時的解脫;小石潭環境優美秀麗而遭人遺棄和冷落,加上小石潭淒清的環境,自然勾起作者對自己仕途坎坷的聯想,悲傷苦悶之情和幽清的環境相契合,以致最後不得不離開。

20、作者離開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小石潭源頭的“不可知其源”與“明滅可見”使作者聯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靜又勾起了他遭貶的苦悶寂寞,因而遊興大失。

21、作者寫景如畫,又寄情於景,對小石潭描寫中已寫出了作者個人情感和遭遇,“壹切景語皆情語”,請談談妳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聞水聲,如鳴佩環”,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悅,所以在他眼中遊魚“空遊無所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而小石潭源頭“鬥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對前途艱險的憂慮,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時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則是“悄愴幽邃。淒神寒骨”。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單寂寞的投影,所以“壹切景語皆情語”。

22、綜觀全文作者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清幽冷寂景色和氣氛。透露出作者貶謫生活孤淒悲涼的心境。

23、本文是按照什麽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麽?

(按作者遊覽的順序即移步換景來描寫的: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特點: 幽靜)

(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淒悲涼。)

24、結合課文內容,補全下列對聯。

坐潭上淒神寒骨 觀遊魚樂心怡情

碧水遊魚石潭景 淒神寒骨遊者情

望潭源鬥折蛇行隱約可見 想前路坎坷迂回渺茫無邊

25、文章寫潭中遊魚的筆法極妙,妳認為妙在何處?與<<記承天寺夜遊>>中寫月的筆法有類似之處嗎?

A、沒有壹筆涉及水,只說魚“空遊無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各盡其妙的顯現出來,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絕。 B、有類似之處:寫月不用月

26、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概括小石潭的獨特之處並分析作者為它作記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麗而淒清,這與作者被貶後郁悶而又故作解脫的閑情意趣和諧壹致。這正是作者為小石潭作記的原因

27、如果妳能經“時空隧道”返回到唐朝,並與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見,聽他傾訴內心的郁悶悲愴之情後,說幾句勸慰的話。其中要恰當引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相關名句。(限在40字以內)(2分)

所寫的句子含有勸勉安慰之意,能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名句中的其中壹句恰當地融合於內容之中,。

28、《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遊》比較閱讀

相同:(1)它們均寫景,壹文摹寫潭中景色,壹文摹寫院中月光。兩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們借景抒情,抒寫著自己的切身感受;它們托物言誌,都因貶官,排遣著自己內心的郁悶。兩人這些較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們能感受得到的。

(2)文中的寫作手法,較為相似。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描寫、襯托等手法。

《小石潭記》壹文,描寫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來襯托,以潭四周的環境氣氛來襯托心情;

《記承天寺夜遊》壹文,描寫的是月光,用積水空明與竹柏影來襯托此月光,當然最主要的是用來襯托作者在貶謫中感慨微深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不同:

1. 兩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

在《小石潭記》中,文章最後寫到潭上的氣氛,借景抒情,抒寫了作者悄愴悲涼的心緒。文章的結尾處,就以“其境過清”收盡全篇。因為景物稍有差異,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

而《記承天寺夜遊》描寫的是承天寺周圍環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處潭邊,蘇軾步入庭院,都因被貶,各自產生的復雜感情大抵還是有所差異的吧。雖然兩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記》的寫景方式是寓情於景,《記承天寺夜遊》的寫景是寫景抒情的有機結合。

2.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

造成他們的文化心態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處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而被貶為永州司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過了10年的放逐生活,雖然被剝奪了從事政治活動的權利,但卻使他有機會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進壹步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潛心致力於文學創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貶後,特別是在永州時期產生的。因長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間,刻畫荒遠地區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嘆息它的被埋沒,寄托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心情。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

這篇僅有80多字的《記承天寺夜遊》就是在貶斥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作者以詩壹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壹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壹首清冷的月光曲,每壹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月光曲,每壹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

3.個性不同,造成兩位作者的文風也有所不同。

柳宗元為人壓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從事政治活動的權利被剝奪。他在進壹步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後,潛心著自己的創作。可43歲的柳宗元,等待著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這時他正好43歲,大有作為之時,被召回長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當刺使,去的地方更僻遠了(今屬廣西)。兩次流放,長期抑郁,健康狀況惡化,年僅47歲的柳宗元終於在柳州病逝。

、蘇軾為人曠達。試想,壹個被拋出喧囂的功名利祿之場的“閑人”卻能有這份“閑情”來欣賞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許是較為曠達的吧。這樣的“閑人”,從官場仕途的失意者,變為大自然的驕子,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在大自然的撫慰中治愈政治鬥爭的創傷,從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獲得精神的復蘇和心境的安寧。是啊,蘇軾他的情懷很豁達,在這篇《記承天寺夜遊》中,他含蓄表達的就是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風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調不同。

柳宗元的文章淒寒,蘇軾的文章閑曠。

《小石潭記》中,寫道,“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記承天寺夜遊》壹文中,這樣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調,這裏,筆者就不多展開詳述了。

4、聯系上下文,再結合妳的生活經驗,說說看,為什麽小石潭的水聲“如鳴佩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寫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於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生動細致的描繪。如第2段對潭水的描寫,整段文字沒有壹個“水”字,但無壹處不在寫水。請妳就此做些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