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山,又名許,位於嵇山之南15km處,何英河穿境而過,與古陽城隔河相望。這是壹個極好的風景勝地。古人有雲:嵇山高,四絕,平頂削壁。如果是城墻環繞,如果是壹個極速四勝,遠遠看去就會清澈歡快。
簸箕峰頂部平坦,土地肥沃。呈東北西南走向,形似簸箕,故名嵇山,長約2000米,寬約500米。呈長方形,又名房山,遠看像枕頭。俗稱枕山。東北有許由墓和劉秀寨,西南有王莽寨,中西部有鄉村林場,林木蔥郁。嵇山腹部有壹個大洞,山蔭外多處。
徐有廟
許由寺,也叫鄭鈞寺,位於嵇山北部的望山上。左邊是虎頭崖,右邊是山頭坡。這座廟是什麽時候建造的不得而知。據說原是壹座規模較大的寺廟,大門口有壹對石亭子,名為許由闕。《河南誌》載:“許攸闕為朱崇所建,明代侯泰、縣令付梅重修。”朱崇是漢朝潁川郡太守。如今的闕不存在,只有廟在。
許由寺現存寺廟壹座,正殿三座硬山出前檐。石基上有兩根露柱,深10米,灰筒瓦房。許由的雕像高約2米,前面有兩個站立的雕像,是許由的侍從。東西兩面墻上都畫有壁畫。東三間,西三間,東有奶奶堂,西有三仙堂。廟裏有幾棵古柏。石碑被編號了。1994重建寺廟,定期舉辦廟會,遊客如雲。
許由的隱居
嵇山有許多隱士,唐王在壹首詩中說:“我住嵇山,門朝瀛水岸。不知今有漢人,悔避秦。”古代著名學者許由、巢父、伯夷曾隱居於此。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美麗的傳說,尤其是徐友芝的隱匿,讓嵇山永垂不朽。
據金皇甫謐《高士傳》等文獻記載,徐遊子為忠武,陽城(今登封市人)為義人,不坐惡席,不吃惡飯。
堯和舜都拜他為師,堯決定把皇位讓給他。他不受緊話,躲在嵇山。姚在嵇山三訪,封他為九州太守。許由討厭這樣,就去河邊洗耳朵。他的朋友巢父·佩妮來到河邊喝水。當聽到許由講述洗耳朵的原因時,巢父認為他洗耳朵的水牛汙染了牛的嘴,於是佩妮去上遊喝水。
許·
是壹位淡泊名利的古代文人,也是壹位以徐為姓的部落首領。他死後葬在嵇山,所以嵇山也被稱為許尤山。姚在墓前題為稷山之神。為配合五嶽,名曰季軍,大史家司馬遷曰:“鄧禹季山,蓋許由葬之雲。”許由是徐姓的祖先,稷山是徐姓的源頭。墓室位於稷山山頂東北端,高3米多,周長50多米,上面鋪著碎石。據說陵墓是由黃兵川沙(何英沙)密封的。墓旁有石碑,刻有“許由之墓”,中間刻有“嵇山祭許由墓碑”,右邊刻有“帝堯封九州為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