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崛起的青年詩社有:(1)龍族詩社。1971年元月1日,壹條代表中華民族詩的巨龍,在臺灣反西化的大地上躍起。他們發行《龍族詩刊》,該刊封面上寫著醒目的、代表著全新詩觀的文字:“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他們真誠地宣告:“第壹,龍族同仁能夠肯定地把握住此時此地的中國風格;第二,誠誠懇懇地運用中國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第三、詩固然要批判這個社會,但是,也要敞開胸懷讓這個社會來批判我們的詩。”“龍族詩社”代表著壹種嶄新的,中國的,中華民族的,鄉土的詩歌理論和詩的創作實踐。其主要成員有:辛牧、施善繼、林煥彰、林佛兒、陳芳明、高尚秦、喬林、蘇紹連、黃榮村、蕭蕭等。後來該詩社的個別人,如陳芳明,轉向了“文學臺獨”。
(2)主流詩社.1971年6月成立,創辦《主流詩刊》。主要同仁有:黃勁蓮、羊子喬、林南、吳德亮、莊金國、龔顯宗等。他們以“主流”自許,要“締造壹代中國詩的復興。”後來這個詩社的部分同仁轉入了“笠詩社”。
(3)大地詩社。1971年6月成立,發行《大地詩刊》。主要同仁有:古添洪、李弦、王浩、王潤華、余中生、林峰雄、林錫嘉、秦嶽、淡瑩、陳慧華、陳黎、張錨、鐘義明等。據說,“龍族”代表著水滸精神,而“大地”代表著儒林之風。它的成員均為各大學的知識分子,多半有博士學位,故又稱“博士詩社”。他們希望:“現代詩在重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現實生活中獲得必要的滋潤和再生。”這個時期崛起的,還有成立於1972年9月的《詩人季刊》和成立於1971年的《水星》詩刊,它們都擁有壹批青年詩人同仁。
臺灣的新詩回歸運動大約到了1975年,已發展到了中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與1977年的鄉土文學論戰,與詩和小說發生呼應。新詩回歸初期提出的回歸中國、回歸民族、回歸鄉土的口號和主張,正逐漸地明確和系統,由急性的主張逐漸變成了穩定的理論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