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是:千裏之外寫信只是為了壹堵墻,讓他三尺又能怎麽樣。萬裏長城今天還在呢,但是當初命令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
“千裏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墻詩”就出自六尺巷壹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擴展資料:
歷史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壹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裏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壹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裏,他在給家裏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裏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
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壹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