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中國地獄為什麽叫陰曹地府?

中國地獄為什麽叫陰曹地府?

憑想象建造的"陰曹地府"——鬼城豐都

還沈溺在睡意朦朧間,我便被叫醒,豐都到了。

盡管已經早晨6點,可走出船艙,四周依然壹片漆黑。簌簌江風吹得人橫身直打寒戰。隨著導遊的壹聲“大家跟著我見鬼去吧”,我把頭裹縮在大衣的領子裏,跟著人群沒有目的地在豐都城內向前走著。

黑暗中,我隨人流登上了豐都的名山索道。索道在緩緩上升,名山腳下的豐都城星火稀疏,陣陣雞鳴傳來,此起彼伏。站在名山,給人感覺是在天宮與人間中徜徉。

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我們腳下的豐都,將全部被淹沒,成為名副其實的‘鬼城’”、“心裏有鬼不能走過‘奈何橋’”、“左邊橋是金橋,右邊橋是銀橋。過‘金橋’的能升官,走‘銀橋’的會發財。”“夫妻牽手走過黃泉路,下輩子將不會和鬼結婚......”我在導遊不時地鬼扯中漫漫醒來!馬不停蹄地跟在導遊的後面如同趕集壹般,匆忙間還沒有弄明白,導遊說,下山的時間到了!

在碼頭,我買了本有關鬼城的書。那些豐厚的鬼城文化相繼走入我的腦海,看完有關鬼城的厚重歷史,我為這裏的導遊感到悲哀,胡說八道,胡編亂造些莫名其妙的鬼事,根本不懂文化!

其實,鬼城豐都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內涵,神奇的傳說,秀美的風光和難以替代的觀賞價值,不可多得的鬼文化研究載體和獨特源泉,向中外遊客展現出神秘的東方神韶。豐都“鬼城”是人們憑想象建造的“陰曹地府”,人們憑想象,用類似人間的法律機制先後建成“閻王殿”、“鬼門關”、“陰陽界”、“十八層地獄”等壹系列陰間機構。各關卡的鬼神形象又是千姿百態,崢嶸古怪。刑具令人恐怖萬分,不寒而栗。

豐都名山,古名平都山,系道家七十二洞天福地之壹,因其地處秦、楚爭雄要地,蒙黃河、長江文化孕育,秦風楚韶、蜀氣巴魂,多有浸潤。降及魏晉唐宋,滄海桑田,幾經興衰,漸融入儒家精髓,佛家教義,道家風骨,仙家靈氣,互有補正。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遊覽豐都時所寫“平都天下古名山”詩句而改稱名山至今。

名山上的古剎多達27座。“陰曹地府”塑像群分別模擬人間訴訟、法庭、監獄、酷刑等,構思奇特,神態逼真,集中反映了中國人的神和鬼、天堂和地獄的觀念。山上還有蘇軾、陸遊、範成大等歷代名人的碑刻題詠。

唐代大詩人李白“下笑世上士,沈魂北豐都”的詩句,更使鬼城之名遠揚。經明清小說的渲染,益發神秘怪誕。歷代文人墨客吟詠鬼城的詩、詞、賦、歌,對聯達上百首。鬼城仿陽間司法體系,營造了壹個等級森嚴,融逮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壹體的陰曹地府,以懲治生前作奸犯科者,遂使海內外善男信女們進山朝拜,或祈會教化功用又為人們所稱道。

豐都古城商賈雲籠罩,景區林木蒼翠,花香鳥語,建築古色古香,雕塑、繪畫民風質樸。暮鼓晨鐘,江山壹派;朝霞夕照,風光醉人。廟宇殿堂神像森羅,樓臺亭閣依山而立;名人騷客留墨遺雅,碑刻詩聯韶味雋永。奈可橋、鬼門關、黃泉路、十八地獄、天子殿、考罪石,化頑懾奸、懲惡揚善,傳說神奇。陰司街、陰司牌坊、神道、鬼國神宮,建築雄偉、氣勢恢宏。

“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行十余裏,至壹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遊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裏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民間謠傳: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豐都宗教習俗調查》壹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汙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壹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舍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廟裏僧尼們更是生財有道,為了撈取更多錢財,故意在青石橋面塗上桐油、蛋清,使過橋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腳女人行步更難,常常摔倒在橋上,人人誠惶誠恐,只好拿錢消災。從而加深了奈河橋的神話色彩。

……

站在甲板上,看那朝霞壹點壹點地射入天邊的山後,心中的狂躁、憂思仿佛也隨著遁入了晨曦中,了無蹤影。自然界的偉力,不僅在於它對這片土地的鬼斧神工,更是在於,面對它的作品,人自覺得渺小。它是永恒的,人是短暫的,匆匆數十載,也是彈指壹揮間的微茫。面向豐都名山,那困擾我的情思憂傷,於這千古的自然又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人不如鬼長久?!

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