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曹植寫《洛神賦》是為了懷念甄氏嗎﹖

曹植寫《洛神賦》是為了懷念甄氏嗎﹖

據《文昭甄皇後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帝七年,官渡之戰,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繼而嫁曹丕為妻。

甄氏,又名甄洛。曹丕去世後,曹丕與文昭甄皇後之子曹睿繼位為帝。被追謚為“文昭皇後”。

《洛神賦》原名《感甄賦》。民間傳說,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壹段錯綜復雜的感情。

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贊賞。當時曹操正醉心於他的霸業,曹丕也援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遂得以與甄氏朝夕相處,進而生出壹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為郭後的挑撥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淒慘。

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將甄後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曹植壹驚而醒,原來是南柯壹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裏還在翻騰著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蕩,寫了壹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相傳,就把甄後認定成洛神了。

洛神為宓妃,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傳說有後羿與宓妃的愛情故事。稱天帝封後羿為宗布神,宓妃為洛神。

甄氏(182年—221年)大於曹植(192-232)10歲。曹丕娶甄氏時曹植僅十二歲,不可能“欲求為妻”。又有考據,《感甄賦》雖確有其名,但“甄”並不是甄後之“甄”,而是鄄城之“鄄”。三國誌陳思王傳載,黃初二年,曹植被黜為鄄城王(今山東濮縣)。至黃初三年,其謁帝返回途中,經洛水(今洛陽偃師市),聯想到戰國時宋玉曾隨楚襄王遊雲夢澤,見高唐雲氣而作《神女賦》,故仿其體作成《感鄄賦》。賦中所說:“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長寄心於君王”,正是以此賦抒寫抱負的不得伸展與無由效忠王室的抑郁心情。實與甄後無涉。且丕與植兄弟之間的政治鬥爭本來就很緊張,人們對叔嫂之情的多有質疑。或以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發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悶。因此隱喻君臣大義說亦較為流行。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洛神賦》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把它作為歷史故事來讀。前人對於《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並論。而曹植此賦兼二者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雋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愷之,都曾將《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壹些劇作家又將其搬上了舞臺,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壹出。至於歷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於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