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寡人之於國也文學常識

寡人之於國也文學常識

1.文學常識大全

1.< >是我國先秦時期壹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者愛人.克已復禮.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2.< >選自< >.是壹篇對話體的議論文.< >是壹部戰國時期分國記事的史料匯編.屬國別體雜史,是散文集.是漢代劉向整理編訂.< >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遊說各國或互相辯難的言論和行動.用寓言故事和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3.< >選自< >,是壹篇以對話形式展開的論說文.孟子:名軻,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縱,引君入彀的論辯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 *** 彩與充沛的氣勢.4.< >選自< >.這是壹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說理的論說文.莊子:名周,是老子之後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激烈批判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黑暗現實.莊子的文章想象豐富,汪洋恣肆,辭藻瑰麗,並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5.< >是李斯的代表作,載於< >中,是壹篇議論文.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長於說理,散見於< >及< >中,其它文.< >< >.書指上書,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的壹種文體.6.< >是壹篇後敘,即寫在文章後面的跋文,議論與敘事並重.< >是壹篇書信體的議論文.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辭必己出,強調惟陳言之務去.文章特點:說理透辟,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成就斐然,著有< >.7.< >選自< >,是壹篇史論.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壹居士,北宋廬陵人.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的風格,作品有< > < >和< >(與宋祁合撰)8.< >選自< >.本文屬於書信體駁論文.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獨特地成就,他的散文以見識高超,議論犀利,邏輯嚴謹,筆力雄健著稱,主張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作品有< >9.< >,是壹篇寓言性傳記文.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作品< >< >,屬山水遊記.10.< >是壹篇題畫記,也可看做文藝隨筆,兼具悼念性記人散文.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被列為唐宋八大家,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 >屬小令,是悼忘之作.蘇軾是唐宋文藝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壹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詩歌清新豪健,自成壹家,詞開豪放壹派,有< >< >.< >是壹篇文賦,即散文化的賦,文賦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對答,抑客伸主,散句與駢句交錯使用,押韻.11.< >選自< >.是壹篇記敘文,屬歷史散文.< >又稱< >或< >.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左丘明所著. < >著重記敘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善於敘事.描寫戰爭尤為精彩.12.< >選自< >.是壹篇人物傳記.司馬遷:字子長,< >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是壹部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壹部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品.13.< >是壹篇書信體記敘文.宗臣:字子相,著有< >,其創作較少摹擬堆砌習氣,散文成就在後七子中較為突出.後七子:宗臣,李攀龍,王世貞,謝榛,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14.< >是人物傳記,屬記敘文.侯方域:字朝宗,號雪苑,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其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現實生活,明末參加復社,對魏忠賢及阮大鋮進行過鬥爭.作品有< >< >15.< >選自< >.是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錄詩歌305篇.< >分為風(十五國風,***160篇),雅(有< >< >,產生於王都附近).頌.(有< >< >< >,***40篇,是用於宗廟祭祀用的詩)< >是壹首四言古詩中的敘事詩,< >以四言為主,講求節奏和用韻,民歌則常有重章疊句,多用比興手法.16.< >選自< >,原為戰國時楚地的民間祭歌.本詩用於祭奠為國捐軀的戰士.屈原:是我國古代第壹個有巨大成就的詩人.主要作品有< >< >< >< >< >等.屈原的詩采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構。

2.寡人之於國也 整理

1,通假字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頒,同“斑”。

句意是: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塗同“途”,道路。

句意是: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 2.詞類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

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鼓。)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

種植。句意是: 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壹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壹天下)王無罪歲(壹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請以戰喻(壹般“戰”是戰鬥(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爭)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壹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壹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謹庠序之教(壹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壹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3.古今異義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

今用於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

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請以戰喻(請,請允許我。

今常用於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

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裏指逃跑。

今常指壹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後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於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

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後停止下來。)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麽。

今常用於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4.特殊句式判斷句:非我也,歲也。

(……也,表判斷,句意為“不是我,是年成啊”)賓語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應為“未有之也”,句意為“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5.“然”的壹詞多義河東兇亦然(這樣)填然鼓之(詞尾,無意義)然而不王者(這樣)。

3.必備的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第壹冊 魯迅 (1881-19360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主要的作品集有:小說集(兩部):《吶喊》《仿徨》朱自清 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

著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他的優秀的散文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綠〉〈匆匆〉。

5、劉勰 字彥和,南朝梁代文學理論批評家,著有我國第壹部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12、《左傳》:是我國第壹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

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據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訂,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壹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燭之武退秦師》就節選自此作品。

13、《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21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記載了周穆公十二年到周貞王十六年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實。《國語》有“春秋外傳”之稱,現存最早的《國語》註本是三國時吳國的韋昭寫的《國語解》。

課文《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14、《戰國策》: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壹部國別體史書,***33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及有關的謀議或 辭說。

它標誌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度,給後世散文和辭賦的創作以重大影響。16、《論語》:是記錄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孔門弟子(包括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寫下來的。

它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全書***20篇,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17、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包含“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層含義。18、《孟子》:是記載戰國時期思想家孟軻言行的書,有孟子及其弟子編成,***七篇,內容涉及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

其中的文章以雄辯著稱,善用排比句式,筆試咄咄逼人。《寡人之於國也》即出自此作品。

19、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他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的政治主張,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論,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的。

20、《荀子》:是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著,壹小部分出於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21、荀子:名況,尊號“卿”,戰國時趙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是先秦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性惡”論,“天行有常”“人定勝天”的思想。22、《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所著,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

23、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24、老子: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人稱老聃,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25、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品有《過秦論》《吊屈原賦》《鵩鳥賦》。

26、《史記》: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又稱《太史公書》,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本紀:按年代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

表:按年代譜列各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記述了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了各種名人的生平和事跡。

27、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28、王羲之:字逸少,世稱王右軍。

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有“書聖”之稱,他所書的《蘭亭集序》為傳世名篇。29、陶潛:又名2,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東晉大詩人,曾做彭澤縣令,後辭官歸家,隱居田園,寫了大量的詩作。

詩歌《歸田園居》、《飲酒》,散文《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賦《五柳先生傳》皆為傳世名篇,有《陶淵明集》。壹古典文學 (壹)春秋時期 《詩經》,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

分風、雅、頌三個組成部分,使用賦、比、興的手法。《伐檀》《碩鼠》 《論語》,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和行動,由孔子的弟子編纂。

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六則 《侍坐》 《季氏將伐顓臾》《荷 丈人》 《左傳》,我國第壹部敘事比較詳細的編年史,記載了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相傳是左秋明所作。

《曹劌論戰》《 之戰》 (二)戰國時期 《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庖丁解牛》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約前372~約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儒家學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