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於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暮春,時杜甫在成都浣花草堂。關中吐蕃、黨項相繼入寇,劍外吐蕃不斷進擾,道路阻絕,使他不能遂還鄉之願。正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又發生了突然變化:四月裏,嚴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他便又決計攜家離開草堂,乘舟南下渝州了。杜甫自閬州回成都的整整壹年時間裏,從受檢校工部員外郎,出任節度使參謀,到卸職回草堂,到嚴武的驟然死去,他匆匆告別草堂所寫。
擴展資料
評價:黃生曰:寫有景之景,詩人類能之。寫無景之景,惟杜獨擅場。此詩上半,當想其虛中取意之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
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