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描寫了古人過冬如下:
1、唐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
2、唐代賈島的《寒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3、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4、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5、唐代李白的《行路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6、唐代高適的《別董大二首》: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7、唐代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8、唐代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9、唐代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0、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人過冬的方法:
1、增添衣物:古代貴族會穿著動物皮毛制成的裘衣,例如狐裘、貂裘、羊裘等。貧苦百姓會用麻布制作過冬衣物,把粗麻布裁成衣服,長及膝蓋,然後再絮上厚厚的棉花。
2、燒火取暖:古代貴族多使用炭火取暖,在炭盆內通入紅羅炭。民間多用土炕或火墻取暖,在竈口燒火,通過竈口的熱浪和墻壁的傳導,加熱整個房間。
3、手爐和足爐:手爐多為銅制,是古代暖手工具。足爐比手爐大壹些,灌進熱水,放進被窩裏,晚上睡覺十分暖和。
4、暖椅和暖榻:漢代出現了冬天專用的溫席,清代出現了暖椅和暖榻。
5、湯婆子:又稱錫夫人、湯媼、腳婆等,是壹種銅質或磁質的扁扁的圓壺,上方開有壹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就從這個口子灌進去。灌足水的湯婆子旋好螺帽,再塞到壹個相似大小的布袋裏,然後放在被窩裏。
6、火盆:火盆是置於火塘的紅炭火之上烘熱、供人取暖之用的圓口、淺底、三面圍起、壹面開口的金屬盆。
7、雪中送炭:在嚴寒的冬季,人們會給親朋好友送炭,以幫助他們度過寒冬。
8、食物進補:古人會通過增加高熱量食物來抵禦寒冷,例如羊肉、牛肉等。
9、飲酒取暖:古人還會通過飲酒來取暖,因為酒精能夠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使人感到溫暖。
10、椒房保暖:古代宮殿建築會采用花椒和著泥塗抹墻壁的方式保暖,稱為椒房。這種墻壁能夠使宮殿保溫,並且還帶有芳香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