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壹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學畫的故事

壹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學畫的故事

他有首詩說:“掛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多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講的便是自幼勤學的事。因為家裏生活困難,齊白石只隨外祖父讀過不到壹年的書,他的知識,本領,全是憑自學得來的。

自學也須從師。最初的老師叫胡沁園,會畫工筆花鳥草蟲,寫漢隸,詩也寫得可以。陳少蕃是胡家的教讀老夫子,也樂意教齊自石讀書。“歲數大了,怕來不及了。”當時,齊白石曾經以為自己都二十七歲了,恐怕學不出什麽名堂了。胡沁園笑著對他說:“妳是讀過《三字經》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妳今年二十七歲,何不學蘇老泉呢?”

學蘇老泉,發憤圖強。這就是齊自石立下的誌願。待到三十歲的時候,他的畫就畫得很不錯了,在家鄉壹帶開始有了名氣。

不僅學畫,學寫詩,齊白石還對書法、篆刻很有興趣。有壹次,在請他作畫的人家裏,遇到了壹位篆刻“名家”,他請“名家”刻壹枚圖章。

幾天後,他去詢問刻好了沒有了“名家”伸手把刻章的石頭還給了他,說再去磨磨平去。他壹看石頭,挺平滑的,但既然“名家”說了,就磨磨吧。磨好送去後,壹拖又是幾天,再去詢問時,“名家”把石頭扔給了他,說:“沒有平,拿回去再磨磨生”其實,毛病並不在石頭沒磨平,而是這“名家”看不起木匠出身的人。

壹氣之下,齊白石把石頭拿回來,取把修腳刀自己動手刻,當夜就刻出了壹方印章,而且還很稚致。這是他學治印的開始。那時,無錢買印泥J。石頭,他就用蓖麻油調上石黃、章丹末代替印泥,利用家鄉的石頭作石章,磨呀刻呀,不拘昔人繩墨,力創自己風格。他回憶當年刻印的情最說:“余學刊印,刊後復磨,磨後又刊,客室成汲,欲就千,移於東復移於西……”

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中,他以“天趣勝人”為目標,大膽創造。當時有人稱贊:“自石刻印,其刀直下,長可壹寸,深可半米,石不堅硬,立時崩裂,風馳電掣,俄頃而成。”

齊白石繪畫,取材、構圖、筆墨均有自己的特色,但初時他還缺乏自己的風格。四十歲後,齊白石五次遊歷南北各地,五嶽名川,巫峽洞庭,珠江黃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對他擴大視野、開拓心胸,起了顯著作用。

五十歲那年,齊白石移居北京。五十七歲了,老而彌壯的齊白石宣布要“變法”:“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齊白石是有非凡的勇氣的。他敬重先師,但不因襲先師。技藝越趨爐火純青,越痛感到自己受到限制。

齊白石“破釜沈舟”了!他的變法要旨在於從只講形似不求傳神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

變革,就壹定會遇到阻力。世俗的偏見,保守的議論,開始向他襲來,說他荒去。齊白石認為,“百年之後自有公論”,不必多費口舌。他還借畫明誌,畫了幅芙蓉小魚圖:壹枝紅艷的芙蓉倒懸於水面,離花枝很遠的地方,遊來壹尾小魚,嬌花照水,遊魚弄影。那芙蓉嫵媚而莊嚴,自信地挺立著,時而俯首挪偷那些大驚小怪的弄影之魚―保守派先生。今天,當我們欣賞白石老人的壹幅幅佳作時,怎能不由衷地佩服他那可貴的變法精神。

齊白石的傑出藝術創作,贏得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崇高評價。他曾榮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畫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壹九五五年又榮獲國際和平獎金。

這些成就的獲撼,靠的是他幾十年勤奮不懈的努力。終其壹生,他手不離筆,筆不停揮,平生只有幾次大病和心境欠佳時沒有作畫。

壹次,是他母親去世,悲傷過度。還有壹次因心情不好,停下畫筆,第二天補畫時題字道:“昨日大風,未曾作畫,今朝作此補足了,不叫壹日閑過也。”同時,刻壹方圖章,文雲:“癡思長繩系日”。

齊白石常說:“天道酬勤”。他還愛引用韓愈的話:“業精於勤”。在談到自己成長歷史的時候,齊白石還說:“由木匠而雕石匠,又改業畫匠,直到如今,靠著賣畫為生,略有壹點成就,壹句話概括,就在壹個勤字。”

關於齊自石勤奮繪畫,苦心孤詣的軼聞很多:他九十壹歲那年,作家老舍請他畫幅畫,表現“娃聲十裏出山泉”之意。“蛙聲”是不易用畫面表現的,“蛙聲十裏”更不好著墨了,他就在“山泉”上做文章。

他思考了好幾天,後來終於拿出壹幅傑作:四尺長的立軸上,壹股急流從山澗亂石瀉下,水裏夾帶著壹群蛾鮮,高處抹有兒筆遠山。構思得多妙啊裏觀眾從隱約的遠山、歡樂的流水,黑亮活潑的蠟鮮形象裏,似乎聽到了呱呱的蛙鳴。真是妙筆繪聲,令人遐想!

推陳靠勤奮,出新更靠勤奮。是勤奮把壹個普通的農村木匠,造就為壹代國畫大師。

大師齊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