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憎會”含義:
佛經中七苦中的“怨憎會”主要指與人相處的苦惱,當與無比討厭的人處在同壹屋檐下,擡頭不見低頭見時,就會心生煩惱、怨恨,煩得久了,也便是苦難了。
現代社會中怨憎會是人際關系上長出的毒瘤,所以在七苦之中,有兩苦是可以主動放棄的,只要橫下壹條心,放棄壹些人際關系,怨憎會也便無存;
“怨憎會”出處:
“怨憎會”出自於《佛經》,佛經說,人生有七種苦難, 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這七苦可以分為生理上的苦和心靈上的苦,生、老、病、死是生理上的苦;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是心靈上的苦。
擴展資料:
壹苦是“生”,活著,乃是所有後續苦難的基礎。活著就是受苦,正如幾何學中的公理壹般無需證明。
二苦是“老”,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的精力、健康、記憶壹壹隨風而去,老去的恐懼日漸清晰。對“老”的恐懼,本質上是壹種“得到後再眼睜睜失去”的恐懼。
三苦是“病”,俗話說病來如山倒,急病考驗肉體,久病考驗心靈,小病考驗耐性。
四苦是“死”,死的可怕,不在過程,那短暫得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五苦便是“怨憎會”。
六苦是“愛別離”,愛別離是壹種執著的苦。人生本來聚少離多,若能看透這點,愛別離的苦也便不存在了。
七苦是“求不得”。天下熙熙,皆有所求;天下攘攘,皆有不得。如此便有苦惱。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七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