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句話選自哪壹首詩?作者是誰?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句話選自哪壹首詩?作者是誰?

選自《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杜甫

1、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註釋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濃濃烏雲,籠罩田野小路,唯有江邊漁船上的壹點漁火放射出壹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壹定是壹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經過壹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因陜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壹段較為安定的生活。

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二、賞析

此詩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

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壹體。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壹貫精神。他拿這些來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勵朋友。他表彰元結說,“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他對嚴武說,“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

他對裴虬也說,“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種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偉大詩人。

杜甫出生在壹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杜甫稱做官是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以及以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在為追求仕途事業和為官行道相聯系。

三十五歲以前,是杜甫的讀書和壯遊時期。正當開元盛世,杜甫的經濟狀況也較好,這是他壹生中最快意的時期。從二十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十年以上的“壯遊”。

在這長期的壯遊中,杜甫接觸到我們祖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心胸,為他早期詩歌帶來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望嶽》詩可為代表。“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正流露了詩人對壹切事業(包括創作在內)的雄心壯誌。但由於這種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現實,因此,作為壹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只是他的創作的壹個準備時期。

杜甫走向現實主義,是從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開始的。這是安史之亂的醞釀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

而且開始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屈辱生活,以至經常挨餓受凍:“饑餓動即向壹旬,敝衣何啻懸百結。”在饑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經想到退隱,作壹個“瀟灑送日月”的巢父、許由,杜甫沒有回避艱苦,還是堅決走上積極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兵車行》《麗人行》《赴奉先詠懷》等現實主義傑作。

杜甫也曾有這樣的詩句“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丈夫誓許國,憤惋復何有?功名圖麒麟,戰骨當速朽。”

又如“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等,這些詩句無壹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種渴望濟世揚名,渴望建功立業的雄懷大誌,但是杜甫的這種理想和抱負建立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憂患意識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壹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百度百科—春夜喜雨

百度百科—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