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我讀古詩

我讀古詩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都會背,沒有不會的吧?

說說看,是個什麽意思。

是這樣的嗎?

看來還是要梳理壹下。

壹、幾個關鍵詞:

[if !supportLists]1.[endif]清明。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農歷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壹般是在公歷的4月5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我們現在說清明節其實是兩個節日的合稱,還有古時候的寒食節。什麽叫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吃冷的,寒食節才是掃墓的。冬至後壹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這個結束正好在清明前1-3天,所以後來就二節合壹了。

2.關於寒食節的故事。寒食是清明節的壹部分,關於寒食,有這樣壹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壹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壹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麽東西。掏出壹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壹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壹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壹下枝,編了壹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if !supportLists]3.[endif]雨紛紛。是什麽雨?怎麽描述?春雨貴如油,天街小雨潤如酥。

[if !supportLists]4.[endif]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壹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壹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二:兩個問題:

[if !supportLists]1.[endif]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時經常下雨嗎?

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表示春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交清明節氣。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壹個日子。

[if !supportLists]2.[endif]杜牧是真的到杏花村去喝酒了嗎?

“杏花村”不壹定是真村名,也不壹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壹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讀讀詩。

[if !supportLists]1.[endif]那就再來說說詩的意思。

[if !supportLists]2.[endif]聽聽兩個關於詩的演唱,妳覺得誰更能把握詩的意境。

[if !supportLists]3.[endif]讀壹讀。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解解寫法。

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壹“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壹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

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壹,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出自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事件結果的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再看看這幾首: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句極美,意境特佳,壹直有很多人非常喜歡誦讀。壹些人把杜牧的這首名詩改寫成各種體裁,吟誦起來也饒有興趣。

1、改變為其他詩的

六字詩:

清明節雨紛紛,路上人欲斷魂。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字詩:

清明雨紛紛,

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四字詩:

清明雨紛,行人斷魂。酒家何處,指杏花村。

三字詩:

清明雨,人斷魂。酒家何,杏花村。

2、有另辟另辟蹊徑,將其改寫為詞的: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借問酒家:

何處有牧童?

遙指杏花村。

3、有改寫為散文小品的:

0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0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有改寫為短劇本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5、1957年,《羊城晚報》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劇”為題的劇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詩改的:

“時間:清明節。地點:路上。人物、情節: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6、有人把讀成“短劇”:“清明時節(時間),雨紛紛(背景),路上(地點),行人欲斷魂(人物神態),借問酒家何處有(對白)?牧童遙指(動作),杏花村(遠景)。”

另壹種編排為: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7、更有甚者,後來還有人將詩改為電影劇本鏡頭:

[清明時節]

[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8、獨幕短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間——清明時節

幕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表情——(欲斷魂)

動作——(遙指)

臺詞——“借問酒家何處有?”、“杏花村!”

壹位現代劇作家曾經這樣詮釋這首詩:

劇名------ 清明雨(根據唐代杜牧的七絕《清明》詩改編)。

時間------清明時節;

背景------雨紛紛,行人稀少;

地點-----杏花村前;

人物-----遊人,牧童;

對話:遊人------請問哪兒有賣酒的?牧童(手指前方)------前面杏花村便有。

9、話劇

時間:清明時節,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間:清明時節)(背景:雨紛紛)(人物:路上行人)(表情:欲斷魂。)

(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回答)(動作:遙指杏花村。)

還有壹個:

時間:清明節

地點:去向杏花村的路上

人物:牧童,詩人

背景:祭拜先人的節日,詩人遠離家鄉,愁腸百結。

天空有些灰暗,斜風吹著朦朦的細雨,纏繞著淡淡的雨霧。三三兩兩去祭拜的路人失魂落魄地在路上走著,路邊還有壹位牧童趕著羊群正往回走。這時詩人上場。

詩人:(臉上看似很平靜,但眼睛裏卻流露出淡淡的哀傷,這時他看見壹個牧童,走上前去)借問,這附近可有酒家?

牧童:(有些疑惑地看著這個外鄉人,用手中的鞭指向路的前方)前面不遠就是杏花村了,那裏有酒家。

作業

選擇壹首詩,做詮釋,做介紹,做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