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出自哪位詩人?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出自哪位詩人?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出自唐代詩人李賀,是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的詩句。

《雁門太守行》全詩如下: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全詩的字面意思: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沈。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全詩賞析: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壹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壹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壹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壹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壹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不復還”那樣壹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壹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