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蒿裏行詩詞原文如下: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壹名吉利,小字阿瞞,壹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東漢末年權臣,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余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
生平:
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壹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
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謚號武皇帝,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壹定的恢復和發展。對於曹操的功業及其為人,後世評論之多,分歧之大,可謂世所罕見。
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輯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