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快速把握詩歌主題

如何快速把握詩歌主題

文章 來源蓮山課件 ww w.

5 Y k j.CoM

壹、觀標題標題是壹首詩的眼睛,或顯示文章的寫作內容,或介紹作品的寫作緣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許多的詩的主題,細觀標題便可知其大概。如:書 憤陸 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詡,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由標題中的“憤”可知作者的感情,這是壹種青春老去、壯誌難酬的憂憤之情。

又如杜甫的《天末懷李白》《月夜憶舍弟》,由題目中的“懷”“憶”可看出這兩首是對親朋故人的思念之情。

二、想作者詩言誌,詩歌是作者表情達意的工具,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追求必然形成不同的的價值觀、不同的心境。因此,聯系作者的人生際遇,知人論世,對把握詩歌的主題大有必要。如:生逢安史之亂的杜甫,多借助詩歌表達關心民生疾苦、憂國憂民的情懷;壹生屢遭貶謫的蘇軾又多抒發逆境中的樂觀豁達之情;而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詩作又多抒寫抗金救國、收復中原之誌。再如:孤 桐王安石天質自森森,孤高幾丈尋。

淩霄不屈己, 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聯系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為變法忍受重重打擊,粉身碎骨在所不惜。這首詩就是王安石借孤桐抒發心誌,表達自己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決心。

三、 析意象

古人寫詩,多借景抒情、托物言誌,這些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和物我們 稱之為意象。通過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脈搏。如月亮這個意象,常用來表達思想懷人之情。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杜甫的《望月》都借明月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又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 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詩中作者用了楊花、子規、月亮這幾個意象,楊花常用來表達飄零之感;子規即杜鵑,古人有杜鵑啼血之說,常用來表達傷感之情;加上月亮,這壹組意象和在壹起,營造了淒涼的氛圍,表達李白對朋友的深深牽掛。

四、尋詩眼詩眼是壹首詩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常用動詞或形容詞表示,抓住了詩眼,便抓住了解構詩歌主題的鑰匙。例如:

鹹陽城西樓晚眺許 諢壹上高樓萬裏愁,蒹葭楊柳似汀州。

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詩人起句用壹“愁”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愁”就是這首詩的詩眼,圍繞詩眼,作者在文中抒發了思念家鄉的愁思,昔盛今衰的蒼涼傷感。

五、看註釋在高考中,為幫助考生理解詩歌內容,出題人往往在原詩後面附有小註,這些註釋對做題大有幫助。考生在解題時,參考小註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把握詩作內容。如2006年遼寧卷東 坡蘇 軾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石大貌。

參照小註,我們不難看出,作者通過描寫雨後月夜行路的情景,表達自己逆境中,堅守信念,樂觀豁達的情懷。文章 來源蓮山課件 w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