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聲律、病犯說是南朝齊時沈約等人最早開始研究的。《南史·陸厥傳》雲: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四聲,實際上是隨著佛經的傳譯而興起和發現的。四聲,就是指漢字有平聲、上
聲、去聲、入聲這四種讀法。現代漢語中已無入聲。其實從元時起,入聲已漸漸在
口語中消亡。這也好理解。因為元人作為北方政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說話含混不
清,不可把讀出入聲字。入聲字讀起來特別短促,這對於北人對說,簡直是高要求。
所以,漸漸的演變成今日的漢語中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了。也就是說古代的
入聲字都已分解到其他聲韻中去了。
八病,則是指詩歌創作中應該避忌的八個聲律上的問題,它們是:
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以上就兩句的音節來講),和大韻,小韻,旁紐,正
紐(以上就壹句中的音節來講。因為它是壹句中的音節,所以在兩句中就比較寬泛
些,不為病犯。)
而在《文鏡秘府》中,在歸納了沈約和唐代崔融、元兢等人的論述後,列舉了如
下八種病犯:“壹曰平頭,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鶴膝,五曰大韻,六曰小韻,
七曰傍紐,八曰正紐,九曰水渾,十曰火滅,十壹曰闕偶,十二曰繁說,十三曰齟
齬,十四曰叢聚,十五曰忌諱,十六曰形跡,十七曰傍突,十八曰翻語,十九曰長擷
腰,二十曰長解鐙,二十壹曰支離,二十二曰相濫,二十三曰落節,二十四曰雜亂,
二十五曰文贅,二十六曰相反,二十七曰相重,二十八曰駢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