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鞭打快牛
[biān dǎ kuài niú]
比喻對工作越勤奮、貢獻越大的人或單位越是高要求、壓任務,而愛護不夠:如果再不解決~問題,消極作用將會更大。
氣沖鬥牛
[qì chōng dǒu niú]
氣:氣勢;牛、鬥:即牽牛星和鬥宿,南鬥七星,指天空。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目無全牛
[mù wú quán niú]
《莊子·養生主》記載,壹個初殺牛的人,看見的是整個的牛,三年以後,技術熟練了,動刀時只看到皮骨間隙,而看不到全牛。後用以比喻技藝到了純熟的、得心應手的境界。也比喻未看到整體情況。
蹊田奪牛
[xī tián duó niú]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以羊易牛
[yǐ yáng yì niú]
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壹個。
氣壯如牛
[qì zhuàng rú niú]
氣很盛,但使人覺得笨拙。
氣喘如牛
[qì chuǎn rú niú]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扛鼎抃牛
[gāng dǐng biàn niú]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鬥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鬥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齊王舍牛
[qí wáng shě niú]
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亡羊得牛
[wáng yáng dé niú]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爭貓丟牛
[zhēng māo diū niú]
為了爭奪貓而丟了牛。比喻貪小失大。
筆誤作牛
[bǐ wù zuò niú]
《晉書·王獻之傳》:“桓溫 嘗使[ 王獻之 ]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後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壯氣吞牛
[zhuàng qì tūn niú]
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散馬休牛
[sàn mǎ xiū niú]
指不興戰事。
賣劍買牛
[mài jiàn mǎi niú]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