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典 五百灘:灘名,舊名磨船灘。在今浙江省金華市西南五裏金華江中。古時相傳舟行過此,需五百人牽挽方可渡,故得名。唐·李白《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詩之二:“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 。”
[前世·民間傳說]
詩意五百灘
從金華地圖上看,金華江從東向西呈“丫”字形穿過市區。金華江由義烏江和武義江匯合而成。兩條江就像壹見鐘情的男女壹樣,逶迤而來,在燕尾洲交匯,在五百灘分流,情意纏綿,欲抱還羞,過市區最繁華處合為壹體。五百灘就在這“男女”的懷抱之間,所以並不缺少浪漫和詩意。
唐開元末年,李白到越中舊地重遊。開元十四年,他曾陶醉於這裏的山水。在他當時的心目中,“風景如畫”四個字只有到這裏才能真正領會得到。歲月如梭,李白此行心情卻與上次大不相同,不免臨流而嘆,望海而愁。他寫下《越中秋懷》 “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路遐迫西照,歲晚悲東流。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寫這首詩後,李白遇見剛剛遇赦輾轉到東陽的韋參軍。韋參軍是李白在長安結交的友人,因得罪朝廷被貶謫至海南壹帶。見面未及開口,已淚流滿面,李白也為之潸然淚下。二人皆傷時感遇,覺仕途艱辛。隨後,李白寫下詩歌《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兩首,其中有“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的句子。
唐朝時,金華稱東陽郡,韋參軍調任金華,李白在詩中用“移東陽”,實是調任金華。據《讀史方輿紀要》載:“磨船灘,灘磐亙甚大,舟行牽挽須五百人,然後可渡,故名五百灘(道光《金華縣誌》載)。五百灘,俗呼磨船灘”。在“五百灘”這壹稱謂未傳開之前,此灘俗稱磨船灘。意即此地巖石連片而堅硬,船只過往,船底與河中巖石碰擦,行船艱難,故稱磨船灘。
雙溪春曉與雙溪古渡
古婺州名勝“雙溪春曉”和“雙溪古渡”就在五百灘。雖然今日已經難見昔日盛況,但我們不難通過古詩詞發揮想象。
寒冬壹過,南來的風最先拂過五百灘,五百灘猶如壹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春風最先吹綠五百灘的壹草壹木,隨後,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碧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晨曦初露,月沈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灘上,令人銷魂。遊人在這裏遊覽賞景,文人墨客更是意氣和詩興齊發,壹揮而就,乘著興致將詩寄清風。
今日的婺江上還有木船在行,在沒有通濟橋、城南橋之前,五百灘東是壹個很重要的渡口,是從南邊進城的必經之路。唐朝之前,渡口在五百灘下遊處,南來北往的行人客商非渡船莫能過江。李白詩雲:“聞說金華渡,東連五百灘。”也可以證明這壹點,金華渡渡口南岸的埠頭靠著老南市街那窄窄的街面。
過金華渡,經五百灘以西江中與行船磨石而過,須要五百人在岸上拉纖方能行舟的歷史在至正二年(1342)結束。元朝元統二年(1334),浙東憲使奏請營造通濟橋,元朝至正初年出任婺州路總管陳不顏不花(蒙古人)組織實施,到元至正二年(1342),歷經兩年建成11石墩12孔木梁大橋,橋上有橋房64間。清嘉慶十四年(1809),金華知府嚴榮將木質通濟橋改建成石質通濟橋。
——滿意請及時采納——
>>>妳的采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