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是東漢非常著名的文學家,自今流傳有七哀詩、贈文叔良、公宴詩、從軍行等60多首詩歌詞賦,王粲的詩影響了不少文學界的後人,其文學成就公認的七子之中的第壹。
王粲能夠有這麽出色的文學造詣很,大程度上與他的過目不忘能力有關。王粲從小聰明又博學,路過壹些地方的時候,看過壹眼的碑文都可以完整的背出來。人們向他問的問題也可以完美的答對,甚至與人下棋的話可以在棋終的時候重新復盤上壹盤棋,可見王粲擁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對於文學創作是很有幫助的。在王粲文學創作的前期因為經歷戰亂,並且想要施展抱負但卻得不到機會,當時的作品充滿了憂國憂民和懷才不遇的悲憤,如七哀詩、登樓賦均是記錄當時因戰亂民不聊生,到處都是白骨的悲慘狀況,其中的抑郁和淒切讓後人尤為稱贊。
後期王粲加入了曹操的陣營有了官職,王粲想要施展抱負的願望得以實現,並且當時北方已經有統壹的趨勢,王粲的作品充滿了激昂的鬥誌。像從軍行、詠史詩等政治題材的作品中,王粲激烈歌頌了曹操向西征伐關右和向東討伐孫權事跡,表達了王粲對於建功立業的激奮昂揚的強烈情緒。除此之外王粲也創作過宴會應酬類型的作品,王粲的作品不僅語言風格多變,而且寫文章都是下筆就寫,從來都不需要改,世人以為他是提前就想好怎麽寫的,但其實王粲的作品都是壹次成型的。
王粲因為文學造詣高,文學作品隨著時期的不同呈現不同的風格特征,詩歌表現手法深沈真實,所以當時人們給王粲與曹植並稱曹王的稱號,這足以體現了王粲的文學成就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