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幼兒學古詩
摘要: 中國的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壹支奇葩,具有形式工整,韻律優美,語言精煉,節奏感強,富有想象力利創造力等特點,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所以幼兒園教學中應該有古詩教學。讓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古詩的美,得到祖國優美語言的熏陶,這樣既能促進幼兒口語的發展,培養他們的樂感,訓練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和創造力,又能使孩子在古濤的學習中陶冶情操,有助於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 關鍵詞:幼兒理解、學習、記憶 正文: 我國古代詩歌是壹種最能體現漢語語音魅力的文學表現形式,是兒童學習漢語的必修課。朗讀、背誦古詩,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語言節奏,還能了解到歷史、文學、地理等多方面知識。 詩的語言是富有音樂性的,古詩尤其講究韻律。幼兒時期是壹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而古詩篇幅短小,工於音韻,句式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壹些簡單易懂、形象性較強的古詩,教幼兒學習,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學到知識,受到品德和美感教育,還能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興趣,而且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也很有好處。 大部分人在教幼兒背詩的時候,因為信奉“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只是讓幼兒單純的背誦。也有的人認為古詩的韻味妙不可言,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體會出它的意境。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卻忽視了壹點,幼兒畢竟是孩子,在初步學習的過程中,唯有成人的不斷啟發引導才能漸漸掌握理解,品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詩是精煉的語言,同時也讓幼兒在學習時極難掌握,因此必須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我們不光要壹句壹句的翻譯給他們聽,更要深入淺出的講解,讓他們基本弄懂詩句的意思。由於幼兒的經歷少,接觸的東西也少,我們可以把詩中的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幫助幼兒記憶和理解。壹開始,幼兒學習速度很慢,總是記了上句忘下句,有時還會對古詩東拼西湊,可是,經過幾天的學習幼兒已能把古詩記下來了,雖然不懂古詩到底在講些什麽,但他們體會到了古詩的韻律美,他們覺得古詩讀起來很好聽。教師還可結合詩歌內容,通過相應的動作演示和形象的講解讓幼兒理解,進而再通過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幼兒掌握。這種方法更富有遊戲性很受幼兒歡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可以請兩個幼兒壹個扮大人,壹個扮童子。指定室內吊扇之類為松,窗外樹木為山。開始後,童子在松下遊戲,大人緩步走向童子。大人旁白“松下問童子”後問:“餵,請問小師傅,妳的師傅呢?”童子旁白“言師采藥去”後答:“我師傅采藥去了。”大人說:“那妳師傅到哪裏采藥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後答:“我師傅就在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樹)。山上到處都是雲霧,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麽地方。”接下去可請幼兒自由發揮地表演。 也許有人會問:幼兒學習古詩有用嗎?我認為很有幫助。有些古詩雖然比較深奧,對於幼兒來說,古詩中的許多意境確有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我們要求不宜過高,幼兒現在也許不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但誰能斷言在不久的將來孩子不會幡然領悟此詩中開闊的意境和那份濃濃的友情?再者,幼兒學習古詩也可以鍛煉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還能大量積累詞匯,能豐富自身的文學語言。古人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詩,多背詩,能為其今後高雅風趣的談吐、妙筆生輝的寫作打下結實的基礎。 古詩的學習猶如給幼兒播下了壹棵好的種子,它也許會在幼兒的成長中早早的發芽,也許不會發芽,但它對幼兒情操的熏陶、語言的學習、記憶力、想象力的培養定會起積極的作用,讓我們運用合適的方法,借助故事、圖片、動作、音樂來學習、背誦古詩吧。 曾經有個哲人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可見培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