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詩歌反映了晚唐時代人民生活極端貧困,政權內部矛盾重疊、危機四伏的現實情況,特別是對詩人自己身世的吟唱,表現出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悲憤。具體內容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記錄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揭露統治者驕奢昏聵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比如《行次西郊作壹百韻》描寫了壹幅農村雕敝淒涼的場景:”高田長槲櫪,下田長荊榛。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壹存。存者皆面啼,無衣可迎賓。”在《隨師東》中則反映了討伐叛鎮李同捷的三年戰爭所造成的“幾竭中原”和“積骸成莽”的災難性後果。《龍池》和《驪山有感》諷刺了唐玄宗霸占兒媳的醜行,《馬嵬二首》、《華清宮》、《思賢頓》則批評唐玄宗寵信安祿山、李林甫,沈溺於聲色,不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