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和評價.李白與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成就最高的偉大詩人,都是繼往開來、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從在詩歌史的地位上說,李白是第壹個吸取民族優良傳統和外來形式,兼有陶謝庾鮑沈宋各家之長,把中國詩歌推向全面發展的先驅人物,被稱為“詩仙”;杜甫則是把詩歌創作提到現實主義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稱為“詩史”“詩聖”.
背景、個性和風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其個性差異表現在各自選擇的從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標準的正統派,立誌作賢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與壹般士子無異;李白則夢想當策士,獻奇策立奇功,壹舉而致卿相.但他們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之均以悲劇告終.(裴斐觀點)
李杜***同經歷了唐王朝由極盛到動亂的歷史,由於出身、個性、經歷和個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詩歌藝術風格.總的說來,李白的詩歌表現為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杜甫的詩歌表現為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李白多平民的個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義的關註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李白豪放飄逸,杜甫沈郁頓挫.
二、不同風格的表現
李白詩歌繼承了自《楚辭》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感情熱烈,氣勢宏大,想像豐富,語言清新,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李白詩歌形成於唐朝最強盛的年代,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脫的又是積極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險峻,難以表述,李白卻能以變幻莫測的筆法,在《蜀道難》中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用“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等神話傳說,寫出了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寫黃鶴不得飛過、猿猱愁於攀援,映襯出人在其上行走難上加難;摹寫神情、動作(“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險危之狀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難;運用誇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他在《蜀道難》中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種憂慮.他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劍閣崢嶸而崔嵬”,這可能是對當時政局混亂或個人抑郁不得誌的壹種隱喻.
天寶三年(744年)被迫離開長安後,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詩作仍表現出豪放灑脫的風格.“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其壹》),表現出樂觀主義天性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夢遊天姥吟留別》則表現了在失意和幻滅之中的反抗和放達,壹個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羈的天性.“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的詩歌表現為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沈郁頓挫、充滿現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以及他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風格逐漸在苦難的生活中形成,特別是安史之亂時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終身的願望是“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這種願望有如“葵藿傾太陽、物性固未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又加上自身壹生的窮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聖人情懷和濟世救民的執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杜甫對現實有深刻的認識和揭露,對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和《兵車行》都是這樣的作品.《兵車行》為歷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藝術上寓情於敘事,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沈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運用
袁行霈認為,在建立自己獨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飄逸與沈郁這兩種不同的風格,突出地表現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創造的富於個性特點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飛翔的大鵬,還有奔騰咆哮的黃河、長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飛瀉直下的瀑布,這些“都具有超凡的氣概,曲折地表現了李白沖決束縛、追求自由的熱情,可以見出他飄逸不群的風格”;而杜甫傷時憂國的情懷借著客觀物象表現出來,形成帶有濃厚憂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馬、病桔等,“在這些被損害與被遺棄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現了多種深沈而憂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風格的不同還體現在意象的組合上.李白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疏朗,好象疏體的寫意畫,三兩傳神之筆可能勝過滿紙的勾畫;杜甫詩中意象的組合比較緊密,往往把幾個意象壓縮在依據詩中,顯得凝重、老成、深沈.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還表現在詩的章法上:李白的詩章法疏宕,跳躍性強,詩的節律也比較急迫,有壹股不斷向前沖擊的力量;杜詩意象之間的脈絡相當分明,章法十分嚴密,節律回旋舒緩,有壹種沁人心脾的滲透力.
四、不同詩體和技巧的運用
在詩體上,李白擅長古歌行體,擅長五言七絕,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於格律音韻,他的《蜀道難》長短參差.而杜甫精於音律,擅長鋪陳排比,因此律詩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長處.李白直抒胸臆多,樂則大笑,悲則大號.而杜甫的詩多含蓄曲折、沈郁頓挫.
五、不同的創作思想(詩論主張、美學思想)
李杜詩論的***同之處在於都主張吸收風雅騷賦,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們的偉大;不同之點主要在於對聲律的看法,分道揚鑣,各行其是,成就他們各自不同的特色.李杜詩論更具體地表現在創作方面.
李白推崇“清真”.“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古風·其壹》).這種“清真”,應該是壹種自然樸素而又爐火純青的美.“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王安石評價道:“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漁隱叢話》)與之相對,李白反對字雕句琢的模仿,認為那樣便喪失了詩歌的“天真之氣”:“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壹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古風·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詩作多為感情真摯隨口道來之作,讀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詩噴薄而出,壹泄不回;李白的近體詩清新樸素,了無雜質.這些都是對他“清真”的美學追求的體現.
杜甫則強調“傳神”.這個“神”,很多文論家思想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莊子》講“神遇”,劉勰講“神思”,而杜甫則明確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詩歌創作上.杜甫的“神”當是指詩歌所蘊含的深厚的精神風韻:“將軍善畫蓋有神”(《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書貴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羅宗強也在《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為這個“神”定義道:“驚警而不流於刻板,在驚警中流露神韻”.杜甫講傳神,同時也講究寫實,他最推崇“形神兼備”的境界.為了實現這種傳神之美,杜甫壹方面強調錘煉,煉字,煉句,苦思,苦學.“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十二首》)黃庭堅則贊杜詩:“無壹字無來處”.另壹方面,從自然和生活中提煉真實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鉆研錘煉之下,方能寫出傳神之作.此外,杜甫講傳神,也講寫實;講苦學與功力,也不反對壹蹴而就的天賦;既贊成感情的自然抒發,又提倡比興規諷;既贊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壯的美(羅宗強語).可見,杜甫的詩論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壯美和風骨的傾向,又表現出了中唐人關心時弊提倡美刺比興的要求.羅宗強的《文學思想史》就認為杜甫總結盛唐,開啟中唐,而李澤厚在他的《美的歷程》中則認為杜甫的“盛唐”不同於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張旭的盛唐沖決了舊的範式並形成了內容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