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的方法分兩大類。有格律者(近體詩詞曲、律賦、駢文、時文等)為壹類,依格律而吟誦;無格律者(古體詩、古文等)為壹類,多有上中下幾個調,吟誦時每句或做微調,組合使用,以求體現詩情文氣。
吟誦含義:
1,泛指讀書。《晉書·儒林傳·徐苗》:“ 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隋書·薛道衡傳》:“ 江 東雅好篇什, 陳主 尤愛雕蟲,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 唐 李白《遊太山》詩之四:“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親書此聯於幅紙,黏之殿壁……吟誦此聯,淒然出涕。” 清 梅曾亮《歐氏又壹村讀書圖記》:“ 嶽庵 雖家居,亦囊篋鱗雜,不能吟誦無事如曩時。” 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它們﹞值得我們吟誦……首先是因為它們時時響徹著的那種可貴的主旅律。” 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3.,釋義:大聲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與朗誦截然不同,古代說話原本就是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