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談《尚書》,離不開伏生,談伏生更離不開《尚書》。因為位列五經的《尚書》正是因為有了伏生,才得以兩千年傳承不斷。
《尚書》是上古重要歷史文獻的匯編。主要匯集的是虞夏商周時期的重大歷史事跡和部分帝王的言行。相傳其為孔子所編撰。《史記·儒林列傳》: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孔老夫子是壹個有歷史擔當的人,他擔憂王道廢弛邪道盛行,於是就編訂了《詩》《書》,整修了禮和樂。用以警醒和教化世人。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恣意橫行的春秋末期。周王朝對諸侯的節制已經非常無力。各個諸侯國也處在妳征我伐,朝不保夕的險境之中。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回到魯國,已經對仕途心灰意冷。便潛心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孔子整理的《尚書》首重敬德,其次是重民。強調為政者要實行德治、愛護百姓。體現了原始儒家學派的思想要旨。正因為此,孟子才盛贊孔子為集大成者。並說“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沒想到的是,孔子煞費苦心所編修的這些典籍,後來卻毀於秦火。“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壹直到漢文帝時期,由於大臣趙綰、王臧等人深明儒學,而皇上也心向往之,朝廷才下令舉薦品德賢良方正而且通曉經學的文士學者。《史記·儒林列傳》: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連續的戰亂,不光毀滅了典籍,而且匱乏了才人。正是焚膏繼晷、不絕詩書的山東人,在華夏文化的存亡時刻,擔起了薪火傳承的重任。連太史公司馬遷都忍不住贊嘆連連:“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也正是在此時,耄耋老儒伏生才鄭重的登上了歷史舞臺。《史記·儒林列傳》: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這段話詳細記載了伏生與《尚書》的淵源。
伏生故裏在今鄒平市蘇家村。秦漢時為濟南郡。漢文帝時,朝野之中已經找不到能夠通曉《尚書》的人。後聞伏生之名,便想招他進京。可由於他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皇上便派了晁錯親赴濟南。當時伏生已言語不清,他的話只有其女兒羲娥才能聽懂。只好先由伏生說給羲娥,再由羲娥轉述給晁錯。這才傳授《尚書》28篇,傳41篇,使得其完整流傳。
伏生護《尚書》更加傳奇。他曾經在秦國供職。焚書坑儒時,他冒著被誅殺的危險,將《尚書》藏在了墻壁的夾縫裏。在之後兵荒馬亂的歲月裏,伏生流亡他鄉。直到漢朝建立,他才回歸故裏。挖開墻壁之後,發現已經損毀很多,僅剩下了29篇。後來憑記憶補敘出了所失篇章。後人謂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歷代學者更是贊譽伏生為"尚書再造”。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在央視播出的《典籍裏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反復誦讀著《大禹謨》裏面的這句話。那蒼老、沈厚的聲音在在敲打著人們的心扉,相信很多人的眼睛裏此時已經滿含淚水。它再次喚醒了現代人對古聖先賢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敬仰。“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只可惜中華文化命運多舛。兩千余年來,暴秦雖滅,秦火未息。幾次復燃都差點兒使其瀕臨絕境。但正因為有著無數的伏生們,才每壹次都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
伏生之姓源於太皞伏羲。其先祖為孔子的得意門生宓子賤。宓子賤有君子之德,孔子稱贊他為"君子哉若人"。傳說他在治理單父時,每天彈琴取樂,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呂氏春秋·察賢》也記載他"無為而治”,身不下堂而單父治。當他向孔子述其政績之後,孔子稱贊說:"惜哉!不齊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則庶幾矣。"意思是做更大的官也沒問題。
鄒平縣魏橋鎮冢子村西南有伏生墓。墓已不存,僅存墓碑、墓序各壹塊。另有今人所立的壹塊文物保護碑。據說在解放前,此處尚有壹座龐大的墓邱,占地數畝,周圍是磚砌的花墻。木制牌坊式的大門上,掛著“尚書再造”的金字橫匾。正殿享堂掛有“靈光重耀”的大匾,堂後壹幢高大的石碑,隸書“漢征君伏生墓”。
魏橋村目前雖已無伏姓後人,但仍保留有伏家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