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弘揚中國傳統的文化,讓新壹代的年輕人了解更多古人留下來的東西。因此,《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央視舉辦的節目應運而生。壹個節目,不僅需要觀眾,也需要主講人。參加這些節目的嘉賓,也因為節目受到民眾的廣大歡迎而火了,蒙曼就是其中之壹。
蒙曼是滿族人,出生在河北承德壹個書香門第,父母都是老師。她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是歷史學的博士。從2002年7月開始,壹直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她主要研究的領域是隋唐五代史,以及中國古代女性史。《百家講壇》開講後,壹個叫孟憲實的人向節目組推薦了蒙曼。2007年1月,該節目的編導專程去聽她的課。這堂課,蒙曼講的是武則天,只講了20分鐘。由於她講的和節目選題方向壹致,三天後節目組就給她打電話,讓她去試講。
3月,蒙曼正式開始到《百家講壇》講課,講《武則天系列》。因此,她成了該節目開講以來,最年輕的主講人,當時她只有32歲。她先後五次登上了《百家講壇》,向觀眾講述了《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等多個故事。她不會按照時間線去講述,也不會平鋪直敘地介紹,而是喜歡帶著問題講,用懸念來吸引觀眾。沒想到,她的演講風格在節目播出後,深受觀眾的喜愛。
壹時間,蒙曼被譽為“國學女大師”。接著,她被邀請參加了很多節目,包括《中國詩詞大會》,各種榮譽撲面而來。然而,她在《中國詩詞》第五季播出的時候,卻跌下了神壇,處在了風口浪尖上。
當時,蒙曼將的古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憫農》。在講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兩句詩時,她將其理解為農民播種。民眾不贊同她的說法,因為播種是在春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詩中對應的季節是夏天,並不是春天。而且,農民是在鋤草,並不是蒙曼所理解的播種。節目播出後,網友開始質疑她的專業水平,行業內的壹些學者也不例外。
北京大學研究員孫紹振,曾說蒙曼誤解了詩歌,是在褻瀆詩聖。因為她在解讀劉禹錫的《烏衣巷》時,認為詩中呈現出了富貴氛圍,“家”是指“和氣之家”。但是,主流學術對它的解讀是,詩中描繪的是滄桑,並非美景。類似這樣的事兒,還有壹些。由於當時蒙曼深受觀眾的歡迎,認為她的解讀很有新意,便對孫紹振所說的不買賬。
蒙曼對某些詩歌的理解的確存在著問題,但就因此放大問題,甚至懷疑她的整體實力,似乎有些不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