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鑒賞古詩的形象

如何鑒賞古詩的形象

第壹講

如何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詩人的形象(或稱為抒情主人公)和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春夜洛城聞笛》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後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隱者形象。從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設題時為人物形象的見聞、言行、心情、品質、追求等,後者會再加上人物的身份類別判斷;和其他考點交叉,會設題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語言特點以及對該形象的評價等。

2.蘊含某種品質或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蟬》中“蟬”的形象,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中“雁”的形象。出題的方面為:物象的特點,蘊含的品質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點等。

3.詩歌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多著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如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著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這壹細節掩飾壹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闖進來的翩翩少年這壹動作,把壹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情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壹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為塑造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而進行的環境氣氛的烘托。

(3)對比襯托:如李商隱《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遊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本是借秋日之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但詩人卻先寫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雕;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興手法:如白居易的《長相思》巧妙沿襲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婦懷遠之情的深長和凝重。下片直達念遠恨別的情懷,並點明思婦懷遠的時間(月明)、情狀和地點(倚樓)。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接抒發胸臆,情景交融,寓事於情。如《長相思》。

高考對詩歌中形象的考查壹般可涉以下幾個方面:

(1)關鍵詞句的理解,包括內容含義,在全詩中的作用及特點等。

(2)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3)景物特征及其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4)詩中物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5)全詩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6)所用典故的含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