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當秋瑾拖著沈重的鐐銬走過這條晦暗的囚室間,遙遠的天際還殘留著壹絲曙光。盡管身後對著冰冷的槍口她依然用堅定的目光註視著東方的晨星。
點:秋瑾,妳出身名門,不好好相夫教子,出來造反,這也叫婦道?
於:婦道?男的要是死了,女的要戴三年的孝,終身不得再嫁。可女的要是死了,三日未過男的就出去偷雞摸狗!國家都要亡了,妳還在這裏講婦道?
喬:這是1907年7月15日。6天前,由於革命黨人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在紹興策應的秋瑾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當天晚上,紹興知府貴福對秋瑾進行了殘酷的拷問。
點:有人告發妳和革命黨交往甚密,妳還不從實招供!
於:我和誰交往甚密。大人妳最清楚。
點:妳!妳這是造反!
於:對,我就是造反!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
點:反了反了!把她給我拿下!
喬:在貴福的嚴刑拷打之下,秋瑾拒不招供。僅僅在紙上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在死牢中,她望著漆黑的墻壁,放佛看到的是她犧牲的戰友徐錫麟。
點:秋瑾,秋瑾。還記得我教妳做望遠鏡的鏡片嗎?
於:我當然記得!妳還告訴過我。望遠鏡可是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28星宿,都可以看的很清楚。
點:沒錯,我們今天看到的星星的光,是走了成千上萬個光年才來到我們的眼前。所以不要氣餒,我們今天所做的事,很可能要等到後人,才能看到。
於:要等到後人,才能看到。徐大哥,我現在明白了,用不了多久,黃泉路上,我們又可以像當年壹樣,對酒當歌!
點:好,對酒當歌!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壹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於: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壹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於:壹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喬:天色漸漸明亮,秋瑾微微看到的前方不遠的斷頭臺。在這小小的軒亭口聚集了成千上百來看熱鬧的昔日的鄉裏。貴福坐在監斬臺上,拿出壹張照片遞給秋瑾。
點:這兩個孩子,就要失去母親啦!
喬:看著照片上兩個稚嫩的孩子,秋瑾心中的最後壹道防線幾乎被沖垮!壹時間,她的耳畔變得嘈雜起來,整個世界都在拷問她!
點:妳不好好在家過日子,偏偏出來造反,連頭都沒啦!
喬:哈哈哈,據說人家還要勸牢頭兒造反吶。
點:這女子,簡直是瘋啦!
喬:方圓大戶人家,卻落了個這樣的下場。
點:妹妹啊,妳就不想想沅德和燦芝,這次回來為啥還拋掉這個家不顧啊?!
喬:貴福大人真是給咱行了壹件大善事啊。看看看看,這是給咱除了壹害啊!
點:妳也不想想王家是書香世家,也能容得了妳這樣的媳婦!
喬:連孩子都不顧了,世上也有妳這樣的媽媽!
於:我死!我死,是為了所有的孩子。我也是母親,我怎麽會不想念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始終無法忘記,我到京城的那壹天,壹個母親抱著她的孩子攔住我們的車,跪下來,求我們給她點吃的。
我給了她壹個饅頭,這個時候,無數的難民沖了上來,把我們的車子晃得左右搖擺。還有那些當兵的,為了給洋人開道,不惜拿鞭子把難民打的頭破血流。
可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不願意離開,就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求壹個饅頭。從那個時候起,我就知道只有我和我的孩子得到溫飽,是不夠的。我希望全天下的母親和孩子,都可以得到溫飽!
革命是什麽,革命是為了給天下人造壹個豐裕富興的家!
點:革命是什麽,革命是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銀行,鐵路,有可以追尋的民生幸福!
喬:革命是什麽,革命是讓我們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隸!
於:我死,是為了天下的孩子。我希望若幹年後,他們能夠看到自己年邁的母親像我現在壹樣,恬靜的,微笑。
擴展資料:
《秋瑾》由浙江傳媒學院選送,三人合誦,兩男壹女。作品情節起伏,節奏跌宕,深情贊頌了愛國英傑秋瑾的偉大精神。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
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
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壹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
次年在這裏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壹同前往。
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愛會,和劉道壹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壹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
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壹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
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
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
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遊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不忘。”
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壹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壹”。
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壹書題名。
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誌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秋瑾是我國近代歷史上最值得紀念以及緬懷的壹位女英雄,女詩人,秋瑾的故事可以說是相當感人,而她的英名也應該永遠被世人所牢記,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犧牲來使民族覺醒,促進了辛亥革命的勝利。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齊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