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壹 馬致遠《天凈沙?6?1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表現的是漂泊天涯的遊子思鄉念家之情。全詩情感之所以復雜而流動,是因為詩中有四個意象,四個意象即是四幅畫面,第壹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傳達蕭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樹”、“烏鴉”三個形象形成;第二個意象“小橋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溫馨的向往,由“小橋”“流水”“人家”三個形象組成;第三個意象“古道西風瘦馬,”表現愴冷、瘦憊的感受,由“古道”“西風”“瘦馬”三個形象組成;第四個意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呈現的是漂泊者的憂傷和惆悵,由“人”、“天涯”、“夕陽”三個形象組成,這四個意象相對獨立,但聯系起來。又綜合成壹個總的中心(意味):“秋思”。我們在分析時,就不能說作品中的每個名詞都是意象,因為它只是構成意象的壹個個元素(形象),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特別註意。
例二 詩人徐自摩在《再別康橋》的第2-5詩節中,集中描繪了康橋自然風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遊康橋時靈魂的陶醉(有人說這是詩人徐自摩對當時只有16歲的年輕美麗的少女林徽因的眷戀)。詩人在寫景時選擇了以下壹系列具有柔美、寧靜、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風光意象:1、夕陽中燦爛若新娘的金柳;2、碧波中依依搖擺的青荇;3、倒映著晚霞彩虹般的清潭;4、暮色中蒼翠的水草;5、夜幕下滿載星輝的小船。這些優美的意象組成了壹幅帶有夢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圖畫,有力地烘托出了詩人重遊康河時滿懷喜悅,美不勝收之內心感受,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這裏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來的單純的形象,尋常的事物,它已灌註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
綜上所述,形象是沒有滲透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如張大千的弟弟畫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則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它不同於形象,它有如此特點。
第壹、主觀和客觀的統壹。意象滲透著詩人在特定環境、特定時刻的思想與感情,它不是對事物的客觀描摹,即使是詩中最細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滲透了詩人主觀上的情意。例如,《再別康橋》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蟲等,都是尋常的事物,但在詩人充滿離情別意的眼裏看來,它們都顯得那麽美麗、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壹個意象應用得好壞,不僅在於這個意象是否鮮明,還在於它在整體中的作用。如果壹個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關系不大,沒有和其他意象融為壹個統壹的整體,那麽,這個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破舊的水車”,“熏黑的礦燈”、“幹癟的稻穗”、“淤灘上的駁船”等單個意象在傳達的意思上既有重疊又各有側重,它們有機組織起來就構成了詩人心目中苦難深重 、步履維艱的祖國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鮮明、有力。詩歌是壹種形象鮮明、語言精練的文體,因此,在意象的選用上,要求鮮明、有力。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除意象外,還常常離不開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分開來講,意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體的詩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但單獨的“意”構不成意境,而單獨的“境”也構不成意境。譬如:有人問顧愷之會稽山川之狀時,他描繪道:“千巖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這裏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風光,形象鮮明,膾炙人口,但不能說它有意境,因為它無“意”。我國幾千年詩歌理論傳統,非常強調詩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書?6?1舜典》中就提出了“詩言誌”學說,意思是說詩要表現詩人的內心思想感情活動,把詩人“藏在心裏”的誌意、意念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漢代的《毛詩序》裏說:“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行於言。……”這裏的“誌”,可理解為思想,這裏的“情”即指感情。可見,世上沒有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詩,“情”與“境”二者有機結合,渾然壹體,既形象可感,又雋永含蓄,這樣才能形成壹種藝術境界。 這樣才能形成壹種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