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詞吸收了長江沿岸的優秀民歌素材,洋溢著鄉土氣息,有著豐厚的底蘊和優美的旋律。文南詞曲調豐富,飽含泥土芳香,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有大小曲牌120余種,聲腔完整,流傳甚廣。文南詞的聲腔發展,大體經過坐唱時期的“單曲疊用”、“多曲聯綴”,形成正本戲後的板腔體,唱腔分小調、文詞、南詞三大部分。進入宿松後,文詞逐漸成為“當家腔”,板式有“正板”、“慢板”“哭板”、“就板”、“樂板”等。解放後經音樂者整理完善,又分“老生文詞”、“小生文詞”、“旦角文詞”、“醜角文詞”、“花臉文詞”五種,各以潤腔和音色等特點而異。在音域上又以四度之差而分為“男文詞”與“女文詞”,男腔高亢穩健,女腔委婉跳躍。特別是文詞中“商”與“徵”的調式交替,突破了當地以“徵”為主的局限,從而色彩大增。“南詞”過去多為仙道、僧尼、鬼魂所用,行腔中又“宮”“羽”互補,所以曲調幽雅脫俗,別具韻味 。
文南詞的演唱以真聲(自然音區)為主,要求“脆”、“甜”、“圓”、“潤”,自然流暢。行腔風格上,“文詞”較激越,“南詞”較典雅,“平詞”則較古樸。演唱中依字行腔,突出字聲,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現,句中之字多用顫音,句尾之字大都帶下滑。宿松的文南詞以文詞腔為主。在進入發展和繁榮階段後,民間戲班多,民間藝人多,特色突出。曲調加入了地方民間小調,借鑒了傳統燈歌和燈舞的表演形式。 伴奏加入了“斷絲弦”鑼鼓,作為地方劇種已基本成型。 文南詞的產生、發展過程,充分反映了每個歷史時期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及地域文化的繁榮程度。在近代各個歷史時期,文南詞更是匯聚了諸多文化信息,涉及歷史、民俗、音樂、戲劇等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