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淺談中國古代詩詞之美七言

淺談中國古代詩詞之美七言

中國古代詩詞之美

論文學形式的審美意味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 到客船。 ” 張繼的《楓橋夜泊》 ,在這般寧靜祥和的夜晚,壹幅古典的畫面便 浮現在眼前:壹個秋天的夜晚,落魄的遊子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 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羈旅之苦的遊子。樹上的棲 鳥發出啼叫,秋夜霜透著浸肌乏骨的寒意,茫茫的夜空正彌漫著漫天 的霜華。他壹夜未眠,在靜夜中忽然聽見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遊子 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清愁··· ··· 壹首簡單的七言律詩, 卻能讓人浮想聯翩, 這就是文學的審美價值。 有意味的形式,它主宰著作品,能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所以各類 的藝術形式都具有相對對立的審美價值, 而文學作品中這種相對獨立 的形式美在是詩歌中表現得最為顯著。 中華民族有著輝煌燦爛的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獨特的,令我們引以為 豪的中華文明。在這種文明中,中國的古代文學,無疑是極具特色,極有 代表性的。從抑揚頓挫、節奏鏗鏘的詩詞形式上,從壹唱三嘆、慷慨 余哀的情感抒發上,從“神韻” “意境”等鮮明民族審美趣味上,我們得 出“中國古代文學是壹種審美性的文學”這樣的結論,應該是水到渠 成自然而然的事。 範仲淹的《蘇幕遮》 “碧雲天,黃花池。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簡單的幾句卻渲染了壹種離別的感傷,表現出壹種淒淒的哀怨與無限的愁苦;蘇軾的《蔔算 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 ”則 為讓人聯想到壹個孤寂的黃昏,習習的冷風,透骨的寒;李白的《夢 遊天姥吟留別》 “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秋鸞崩 摧” ,瑯瑯上口中,壹種浪漫,豪邁大氣的情懷就呼之欲出,令人回 味無窮;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優美的動人的春景,壹種心跳 的悸動,此起彼伏··· ··· 詩詞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體現的審美追求也是不同的。可 從不同詩人所寫的詩詞中,所強調與表現的不同,就有了自己獨特的 審美崇高與範疇,於是,他們的審美追求卻躍然於紙底。 幾千年來,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中,詩詞有著自己特殊的話 語世界。它不像西方文論話語那樣,具有嚴密的思辨體系,明晰的概念 內涵。它往往用簡單的語言描繪來表示抽象的畫面,或者給妳再現壹 個環境或氛圍,讓妳從中去體會蘊涵的意味。而在這其中我們卻能發 現無處不發現“美”這個充滿意象的色彩斑斕的世界,這種“美”顯 得圓潤而不枯燥,蘊藉而不直露,綜合而不零碎,證明著“中國古代詩詞 之美”這樣壹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