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壹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壹? 、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 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1948年國***內戰期間,郭沫若因為考古學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當選為第壹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員在《知識場域的桂冠:從第壹屆中研院院士的選舉談起》壹文,敘述了這次中研院院士選舉和郭沫若的當選過程。
擴展資料:
流亡日本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壹本新詩集《女神》,書中洋溢著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女神》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為中國新詩的重要奠基人之壹。
同年又與郁達夫等人壹同創立上海文學學社“創造社”,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創造季刊》問世。這壹時期郭沫若的詩作,同胡適等人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作品,影響了日據時期臺灣的早期新詩創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1927年他就任蔣介石總司令指揮下的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安慶“壹二三慘案”之後,蔣介石著手清黨,郭沫若在朱德的家裏,寫下了聲討蔣介石的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指出“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紳、貪官汙吏、賣國軍閥、所有壹切反動派——反革命勢力的中心力量”;
是“壹個比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張宗昌等還要兇頑、還要狠毒、還要狡獪的劊子手”。隨後參加了八壹南昌起義,加入中國***產黨。蔣旋即通緝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難。?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間,開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引用當時的歷史文獻資料與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學發展規律的論斷,證明中國同樣經歷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郭沫若由此在中國開創了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在此後占據了中國學術界的主流地位。
隨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綱領的中國***產黨走上執政舞臺,該書的觀點被當作中小學課本的參考教材之壹。郭沫若憑借這壹時期的甲骨文研究而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並借此於1948年當選為第壹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百度百科—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