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簡介
《過零丁洋》是南宋大臣文天祥的著名愛國七言律詩。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大臣、文學家,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歲考取進士第壹名,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1276年,元軍迫近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群眾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擊元軍。曾壹度收復了壹些失地,後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轉戰海豐、潮陽壹帶。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後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叠經威逼利誘,受盡百般折磨,始終不屈。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從容就義,表現出堅貞的民族氣節。文天祥的後期作品密切反映現實,藝術地反映了作者的鬥爭生活和愛國思想,展現了南宋軍民抗擊元軍的情景,寫得沈郁悲壯,感人至深。今存《文山先生全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名篇為世所傳頌。
詩歌背景
1279年正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後據點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過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個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軍都元帥張弘範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厓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文天祥寫下此詩以死言誌,嚴正拒絕。《指南錄》記錄的文天祥自註雲:
“上巳日,張元帥令李元帥過船,請作書招諭張少保投拜。遂與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書此詩遺之。李不得強,持詩以達張,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詩歌註解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壹經,指因精通某壹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宋代科舉制度,考經義,五經(易、詩、書、禮、春秋)中可選壹經。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壹名及第,後官至丞相。幹戈寥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亡於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壹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裏四周星用整數。舊註多以“四周星”為文天祥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其實本詩前兩句應當合起來理解,是詩人對平生遭遇的回顧。
“山河”句:指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之壹,最險的壹灘。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
“零丁”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詩人被俘後,被囚禁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汗青:史冊。紙張發明之前,用竹簡記事。制作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稱汗青。
壹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壹首壹尾兩件事以概其餘。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從全詩的構思上看,前面這六句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接下去兩句則筆鋒壹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壹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身取義,壹片丹心將垂於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壹代名作,千古壯歌。
回答者:高樓居士 - 大學士 十七級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賞析壹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壹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回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裏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壹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壹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壹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沈,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賞析二
本篇為熙寧九年(1076)中秋蘇軾在密州超然臺飲酒賞月時所做。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書法,繪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時及對後世都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熙寧四年(1071),到寫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與胞弟蘇轍也整整五年未見。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來密州任職,然而,濟南與密州相距並不算遠,卻也因各自疲於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見,本篇正是表現這種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寫手足情深的同時,詞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於與變法派相左而出為地方官,並備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險惡。所以“大醉”遣懷,表現出世與入世,隱退與仕進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研求小序,與詞為壹,交代詞的寫作時間,“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背景,“歡飲達旦”;題旨,醉後抒懷“兼懷子由”,前者是主,後者是輔。具體言之:抒詞人外放期間寥落情懷。
此首中秋詞。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間之事變。揮灑自如,不加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凡塵。胡仲任謂中秋詞,自此詞壹出,余詞盡廢,可見獨步當時之概。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用意自太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壹問之”化出。“不知”兩句,承上意,更做疑問,既不知明月幾時有,故亦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也。“我欲”三句,蓋因問之而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願,“我欲”與“又恐”相呼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本意說固高妙,就寓意說亦極慰藉。“起舞”兩句,仍乘上來,落到眼前情事,言既不得乘風歸去,惟有徘徊於月下。自首至此,壹氣奔放,誠覺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換頭,實寫月光照人人無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諦。“不應”兩句,實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人有”三句壹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但願”兩句,更進壹步,言人與月既然從古難全,惟有各自善保千金之軀,借月盟心,長毋相忘。原意雖從謝莊《月賦》“隔千裏兮***明月”句化出,蘇軾加“但願”二字,則情更深,意更濃矣。
其詞詠月,關合人事。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孤高。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壹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不知”數句,筆勢回折,開合跌宕,多姿多彩,以揭示“出仕”,“入世”,即退隱與進仕間的抉擇和引起的困惑。想超脫塵世,乘風歸去,又猶豫徘徊,樓高宇寒不勝之,落足現實,月下“起舞弄清影”,勝似仙境,這就說明詞人並不完全超然自然,而是於自然中覓求“苦中作樂”的生活意義,即蘇軾還是立足於現實,熱衷於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之愛的人間生活,來得更親切更溫暖。
下片用月襯別情,意在懷人,筆致回環由寫實為寫意,化景為情。用“轉”“低”“照”三字,描摹隨月光流轉,光影的物移,時間跟著推進,無眠而情生。即月光繞過朱閣,又從門戶下射進屋內,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兒身上。其明寫月,暗寫人,頗含怨惱之意。“不應”二句,筆勢淋漓,頓挫有致,看似賞月,問月,實為懷人。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常事常規,來自我寬解。這種演繹自然物理,闡釋悲歡離合,意境豁達,令人玩味不盡。末兩句妙用謝莊《月賦》“隔千裏兮***明月”句意,推陳出新,將月圓思親推向更高境界。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壹。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壹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同遣月中互相慰藉,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當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未嘗不是壹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壹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濃,並以瀟灑之筆,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所能傳誦千古,在我看來原因有三:由於它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詞所展示的形象廣闊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所抒寫的“此事古難全”的離愁別恨能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讀者的***鳴;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已越過蘇軾兄弟的界限,“變為壹切熱愛幸福生活的人的***同希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首先,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裏,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壹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其次,以月為主線,使情,景,理融會貫通起來,是本篇的又壹突出特色。上片開頭,由月展開思索,通過連續發問,表現對超脫出世的向往。下片亦由月生情,用月的陰晴圓缺,比賦人間的悲歡離合。全篇以月成景,由月生情,又以月明理,寄寓著詞人的人生理想,也使得本篇顯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情味厚重。
賞析三
由於作者與當權者政見不合,被排擠到密州去當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時他已七年不見弟弟子由,心裏十分懷念,種種思緒通過此詞來抒發。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壹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壹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壹。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裏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壹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未嘗不是壹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壹面。
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壹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懷念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瑰麗而又不忘現實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壹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壹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宋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壹出,余詞盡廢。”(《苕溪漁隱叢話》)評價極高
賞析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後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壹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壹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誌,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沈,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裏,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壹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
上片壹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脫化而來的。“舉著酒杯詢問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時有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壹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裏今晚是壹個什麽日子。詩人想象那壹定是壹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壹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裏的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這裏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裏只是暫住人間罷了。壹“欲”壹“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裏由脫塵入聖壹下子轉為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詞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宮裏去,脫離曾讓他無限煩惱的人間,但是詞人終究是現實的,對人生是熱愛的,因此,親手抹去了這種虛無的畫景。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沈。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裏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麽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壹質問的語氣發泄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壹轉,說出了壹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世間總有悲、歡、離、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陰、晴、圓、缺壹樣,這些自古以來都是難以周全圓滿的。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壹種感嘆,這裏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九,千裏***嬋娟。”只希望人們能夠永遠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裏也能在中秋之夜***同欣賞天上的明月。這裏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壹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壹會離塵,壹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受到人們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壹出,余詞盡廢。”認為這是寫中秋最好的壹首詞,此說是壹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光闊,胸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壹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壹種美好的享受。
回答者:瘋飆單車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6-2
壹份難得的沈重----《山坡羊 潼關懷古》賞析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壹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壹聲沈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壹“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壹“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為此景所動,“山河表裏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壹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意躊躇”,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裏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為彰顯壹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沈重的說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沈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禦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莊,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陜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沈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莊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壹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壹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壹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沈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裏壹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壹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沈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沈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壹份難得的沈重。
贈從弟①
漢劉楨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風。③
風聲壹何盛,
松枝壹何勁。
冰霜正慘淒,
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④
松柏本有性。
作者
?- 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劉詩風格勁挺,不重雕飾。
曹丕曾稱贊他的五言詩“妙絕時人”,但作品流傳很少,僅存十五首。
註釋
①劉楨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勉勵
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
風聲。 ④罹:遭受。凝寒:嚴寒。
品評
這是壹首詠物詩。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幹堅勁的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成功地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全詩格調勁健,語言質實,具有清剛之氣。象詩中“風聲壹何盛,松
枝壹何勁”,以句式的重復來突出狂風與勁松的對抗,語調緊促有力,詩情
震蕩,正顯示了此詩以氣勝的特色。全詩章法渾成,承轉自然。尤其是結尾
二句,以虛詞設問,牽出全篇主旨,可謂收束得法,神完氣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壹種主題。古代交通不便,壹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裏,難免染上淒涼、傷感的色彩。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但也不可壹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壹首好詩。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壹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於是王勃便漫遊蜀中,壹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後,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壹段有白華津、萬裏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裏,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裏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壹近壹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壹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壹個很不得誌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遊宦在外,也不怎麽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