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正面烘托_“烘托”可以“正面”嗎?

正面烘托_“烘托”可以“正面”嗎?

摘 要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3題針對詩歌鑒賞考點設題,第3問旨在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題幹中“正面烘托”術語的使用自相矛盾,疑為“正面襯托”的誤用,本文就此展開討論,力圖厘清二者的區別。

 關鍵詞語文高考 正面 側面 烘托 襯托

 

 2010年高考天津卷第13題,是考查詩歌鑒賞考點。不同的是,今年是兩首詩的比較鑒賞,為便於探討,現錄如下: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按要求作答。

 峽 口 送 友 人

 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

 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裏同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 蜀 客

 雍 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

 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

 自緣身是憶歸人。

 有人認為《峽口送友人》詩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壹是采用了反面襯托的手法。妳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前2個問題不作探討,故略)

 命題人將這個問題處理為開放性題目,設計了兩種參考答案:

 同意:第壹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襯離別之情,以樂寫哀。

 不同意:第壹首用傷春之景正面烘托離別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詩人分享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

 該題的題幹與所給答案中都出現了“正面烘托”這個術語,“烘托”豈能“正面”?筆者認為,命題人並沒有理解“烘托”作為詩歌創作的壹種表現手法的確切含義,可能與“渲染”混淆,抑或是誤以為“烘托”等同於“襯托”。

 “正面烘托”是壹個錯誤的鑒賞術語。筆者專門前往圖書館查閱對“烘托”詞條的解釋,摘錄其中2種如下:

 寫作術語。原為中國畫技法之壹種。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作文中,指有意避開正面描寫,僅從側面著意刻畫渲染,使所表現的人、物、事鮮明突出,收到“烘雲托月”的藝術效果。

 寫作的壹種表現手法,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烘托”原為中國畫的壹種技法,即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面渲染描繪,從襯托中突出物象,如渲染雲彩以托出月亮,即所謂“烘雲托月”。

 無論是“有意避開正面”還是“通過側面”,這兩種辭典的解釋都告訴我們,“烘托”不能“正面”。我們習慣說“正面渲染、側面烘托”也印證了這種觀點。

 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壹詩中就用了“烘托”。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從側面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麽輕巧了,天灰蒙蒙的壹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

 反過來看這道試題,字面上要求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實際上要求分析詩歌內在的情與景的關系。

 “壹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壹般說來,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有“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清吳喬《圍爐詩話》),也有“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增其哀樂”(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峽口送友人》以暮春之景入詩,用衰紅翠減之景襯離愁之苦;《送蜀客》以初春之景入詩,用清新秀美之景襯離愁之苦,前者以哀寫哀為正襯,後者以樂寫哀為反襯。

 這樣的表現手法在詩歌中甚為常見,以杜甫為例,如《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的前四句描繪了壹幅蒼涼的秋之哀景:急風怒號,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雕落,江水奔騰湧流,壹片深秋的淒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後四句抒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註,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以哀景寫哀情,此即為正襯。又如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壹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此即為反襯。

 如此看來,命題人倒是可能真的混淆了“烘托”與“襯托”的關系,才有了“正面烘托“這樣壹個錯誤的術語,可是其出現在高考卷中,實在不該。

 最後,仍想指出的是,該題《送蜀客》壹詩,其抒情主體是詩人自己,表達的是詩人自己的離愁,從詩中看不出“客”是什麽心情,提供的第二種參考答案說這是“烘托詩人分享友人歸鄉的喜悅之情”,也只是無根據的猜測。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