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詩間接抒情手法有哪些

古詩間接抒情手法有哪些

間接抒情——詩人借助多種藝術技巧,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襯情、托物言誌。

如李白的《贈汪倫》和劉禹錫的《竹枝詞》,都是在敘事的基礎上采用間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來比喻“汪倫送我情”,後者巧用諧音雙關“道是無晴卻有晴”,將戀人之間若明若暗的愛情表現得真切動人。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壹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對頑強的生命力的贊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

壹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最典型的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沈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壹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壹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2、托物言誌: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誌向。

如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采用托物言誌的手法,借荷花這壹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

如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借梅議政,運用托物言誌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願望。

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就是通過刻畫餐風飲露的秋蟬的形象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