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
羽檄起邊亭,①
烽火入鹹陽。
征騎屯廣武,②
分兵救朔方。③
嚴秋筋竿勁,④
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
使者遙相望。⑤
雁行緣石徑,
魚貫度飛梁。⑥
簫鼓流漢思,⑦
旌甲披胡霜。
疾風沖塞起,
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猬,
角弓不可張。⑧
時危見臣節,
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
身死為國殤。⑨
作者
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人。出身貧寒,雖才華出眾,卻壹直
不得意。曾做過宋臨川王劉義慶、始興王劉浚的侍郎,及臨川王劉子頊的前參
軍,掌書記。後死於亂軍中。詩文俱佳,七言樂府尤受後世推重。有《鮑參軍
集》十卷傳世。
註釋
①邊亭:遢境上的亭候,駐兵伺候敵寇的地方。 ②廣武:縣名,今山西省代
縣。 ③朔方:郡名,今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套外資河西岸。 ④筋竿:即弓箭。
⑤遙相望:言不絕於路o ⑥這二句寫隊伍在途中前進。飛梁:高架的橋梁象
淩空飛起。 ⑦此句言軍樂傳達出漢人的情思。 ⑧角弓:用角裝飾的弓。
⑨國瘍:為國戰死的人。
品評
本篇屬《雜曲歌辭》,寫壯士從軍衛國的壯誌和朔方邊塞的風物。全詩可
分為三層。第壹層寫邊塞報警,天子派兵救援。第二層寫邊塞的苦寒,戰鬥的
艱苦。第三層寫將士們以死報國的決心。
這首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很有表現力。比如開頭兩句:“羽檄起邊亭,烽
火入鹹陽。”前壹句中的“起”字,點出警報來得突兀;後壹句的“入”字,
則使人意識到軍情的緊急,用字很有氣勢。再如寫邊塞的環境:“疾風沖塞起,
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邊塞的風砂是那樣疾猛,邊塞的氣
候是那樣寒冷,連戰馬也蜷縮起身子,它的毛豎起來象刺猬壹樣,角弓也凍硬
了,拉都拉不開。可以想象,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堅持抗敵的將士們經受
了多少磨難。鮑照雖然沒到過朔方,卻憑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出色地描繪了
壹幅邊塞絕域的圖畫。這首詩音節高亢,氣勢淩厲,筆力剛健,全無南朝詩歌
的柔靡。詩人筆鋒往復自如,不斷變換角度。這些跳動的情節使詩歌的旋律顯
得緊促,充分表現了詩人慷慨激昂的內心情感
詠 荊 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誌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淩厲越萬裏,逶迤過千城。
圖究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清代大詩人龔自珍在《己亥雜詩(第壹百二十九)》中雲:“陶潛詩喜說荊軻”。其實,現存的《陶淵明集》中,詠荊軻詩公此壹首。因為此詩以較長的篇幅,筆酣墨飽地歌頌了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荊軻的俠義精神,所以給龔自珍留下了“陶潛詩喜說荊軻”的深刻印象。又因為此詩與陶詩中的《讀山海經》組詩裏的“誇父誕宏誌”、“精衛銜微木”諸篇,壹反詩人的那種沖淡靜穆的“田園詩”的風格,顯出“金剛怒目”的另壹種神態,透泄出詩人心系功業、壯懷激烈的另壹種懷抱,所以這種“猛氣充長纓”的“商”、“羽”之聲,盡管在陶淵明復沓吟唱的田園牧歌中僅是偶露崢嶸的變“徵”之音,但卻特別移人視聽,動人心魄。宋代的老夫子朱熹早從陶淵明的此類詩作中窺出詩人的潛在心聲。他在《朱子語類》中指出:“淵明詩,人皆說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壹篇。”
荊軻刺秦,事見《史記·刺客列傳》。此詩雖以《史記》的記載為本,敘寫了刺秦的整個始末,但詩的重點顯然是在易水壯別的場面上。詩的前四句寫荊軻受知於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報仇雪恥。“招集百夫良,歲暮得到卿”,從“善養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荊軻是百裏挑壹、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俠之士,為荊軻的出場作了必要的鋪墊。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後世名”的長達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於鋪寫易水壯別、慷慨赴義的動人場面。詩中用“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的誇張性的外觀情態的描寫,揭示出荊軻嫉惡如仇,壯懷激烈的內在精神。“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的對句,巧由“風蕭蕭兮易水寒”化出,強烈地瀉染了荊軻慷慨赴死的悲壯氣氛。“心知去不歸”脫胎於“壯士壹去不復還”,但將送行者的唱詞變為荊軻的內心獨白,並綴以“且有後世名”壹句,這便從人物的心理內涵中顯現了豪俠之士輕生死、重名節的凜然氣慨,預示了“壯士壹去不復還”的悲劇結局。易水壯別,作為全詩的重心,寫得有聲有色,氣氛濃重,情景如見。清人張潮對此品評道:“寫壯士,須眉如畫,狀易水,蕭森之氣淒然。”
接著,詩人以精煉的筆墨敘寫荊軻的飛蓋入秦和秦庭壹擊。由於這是壹次奇功未成的失敗之舉,所以便無必要繪聲繪聲地實寫行刺的細節,詩人著力表現的仍是荊軻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種“登車可時顧,飛蓋入秦庭”的迫不容緩、義無返顧的慷慨赴死氣概。
最後,詩篇以四句深沈感嘆托意作結。惋惜之余,表達出由衷的欽慕。“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荊軻刺秦,事隔千載,詩人“余情”綿綿,感慨良深。結語看似平淡,但平淡的抒懷之語,以其隱約的弦外之意,傳達出詩人沈潛的豪放這情,千載之後,仍持續不斷地引起知音者的心靈***振。清人蔣薰評論此詩說:“摹寫荊軻出燕入秦,悲壯淋漓,知潯陽之隱,未嘗無意奇功,奈不逢會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見《陶淵明詩集》卷四)龔自珍讀了此類陶詩,窺知了他那“猛誌固長在”的“心事”,逕以“臥龍”諸葛亮比擬陶潛,作詩曰:“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枯菊高,莫信詩人競平淡,三分梁甫壹分騷”(《己亥雜詩(第壹百三十)》)。魯迅先生從《詠荊軻》這類詩作中,看出了陶淵明“金剛怒目”式的另壹種形象,指出“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靜穆,所以他偉大’”。我們認為,陶詩中呈現出的沖淡靜穆和金剛怒目的兩副兩孔,其實就是儒家恪守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的兩面映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