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我自橫刀向天笑”這句出自哪裏?所闡述的意義是什麽?

“我自橫刀向天笑”這句出自哪裏?所闡述的意義是什麽?

譚嗣同就義前的詩句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是近代偉大的維新誌士、“戊戌六君子”之壹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的失敗後,被封建頑固派囚於獄中,行將就義前夕所寫的壹首題壁詩,音調激,情懷壯烈,近壹百年來傳遍了華夏大地,感染每壹個懷有愛國熱情的中華兒女,激起人們對為改革中國而獻身的愛國誌士們的無限的敬仰與懷念,也促使人們對中國近代改革的危難阻進行深入的思索。

從容就逮,英勇赴義

正當譚嗣同等人緊張籌劃反政變活動時,頑固派卻搶先下手了。

9月18日,擔任禦史的頑固派楊崇伊給慈禧上密折,歷數光緒聽信維新派實行變法改革“變更成法,斥逐老臣”、“位置黨羽”等種種罪過,茲禧“即日訓政”,執掌國家大權。9月19日慈禧即從頤和園突然回到皇宮,密作政變準備。

更出乎譚嗣同預料的是,袁世凱對他采取了陰險的兩面手法。9月20日晨,光緒帝又召見袁世凱壹次,袁在應對中作了壹紫閃爍其詞的回答。其實,他經過利害權衡,感到維新派依靠壹個毫無實權的光緒,必然敵不過以慈禧、榮祿為代表的頑固勢力,此時他決定站在頑固派壹邊。當晚,他趕回天津,徑直到直隸總督衙門向榮祿告密。榮祿得報,立即趕赴北京見慈禧太後。此時,慈禧已布置妥當,當即於9月21日晨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於中南海瀛臺,並假借光緒帝的名義,籲請慈禧“訓政”。慈禧執掌清廷大權後,首先下令捉拿康有為,查抄康的住地南海會館。此時康有為已離京赴上海,其弟康廣仁被捕。在這同時,慈禧下令,廢除在變法期間頒布的幾乎壹切新政法令與措施。歷時103天的戊戌變法就這樣失敗了。

政變發生的當天下午,譚嗣同在自己住地與梁啟超等人緊急籌商對策。他與大刀王五計議密召“京津健兒”去中南海瀛臺劫出被幽禁的光緒,未成;他又與梁啟超去找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及容閎等人,準備促請英、美、日駐公使出面“設法保護皇上”,結果也落了空。至此,譚嗣同跟看事情已無可挽回,改革大業行將被扼殺,決心以死報國,以自己的鮮血暴露頑固派的兇殘,喚起中國人民的覺醒。他從容地對梁啟超說:“我們前幾天想救皇上,既已無法可救;今日想救康先生,也已無法可想。現在我已無事可做,惟有死!”

第二天,即9月22日,北京城內風聲更緊。譚嗣同知大難即將臨頭,顯得更加沈著堅定,從容地準備自己的後事。他找出自己多年的詩文書信稿本,其中包括《仁學》手稿,來到梁啟超避居的日本駐華使館中,交給梁啟超,請梁保管,並要梁早點逃往日本。梁勸他壹道出走,譚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譚希望梁啟超把改革大業繼續進行下去,而自己決心為變法、為光緒帝獻出生命。

在這危急的時刻,大刀王五也壹再勸譚嗣同出走,並自願做他的保鏢。可是譚嗣同決心已定,拒絕出走,並取下隨身所帶的“鳳矩”寶劍贈送給王五,希望王五繼承其遺誌,投身改革大業。日本使館的幾位友人也趕來勸告譚去日本,譚也拒絕了。他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不做事則已,做事則磊磊落落了,壹死何足惜。各國變法,無不因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這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作好殺成仁的準備。他在自己的往地瀏陽會館裏照常每日習文練武。他突然想到遠在千裏之外的湖北擔任巡撫的老父譚繼洵,必然要受自己牽連,若大年紀再受牢獄之災實在於心不忍,又無法可救,情急之中心生壹計:他取出往日父親寄來的七封書信,燒去信紙,留下信封,再摹仿其父口與筆跡,給自己寫下七封假信,每封都有訓斥兒子、反對變法的內容,指責譚嗣同不忠不孝、要和他脫離父子關系等等。信寫好後,譚把它們放在屋內顯眼處。

9月24日,頑固派終於進壹步下毒手了。慈禧下令將譚嗣同與林旭、楊銳、劉光第四位軍機章京先行革職,交步軍統領衙門拿解刑部審訊。――這是清廷下對譚等的逮捕令。

譚嗣同自8月21日到達北京後,在9月5日被光緒帝任為軍機章京,到9月21日政變發生,他參予新政領導活動僅17天;到9月24日被解職止,也只當了20天的軍機章京。

根據慈禧下達的逮捕令,9月25日淩晨,大批清廷禁衛軍出動了,分頭逮捕軍機四章京。清軍沖進銳府第時,楊在床尚未起身,被從床上拖下來,單衣就縛;林旭到軍機處值班時被逮;劉光第聞訊乃自投獄中。

這天清晨,當清軍還不到達瀏陽會館時,預先得到消息的大刀王五與通臂猿胡七趕來要譚速走,說:“北禧懿旨已下,人馬立刻發動,人馬壹到,妳就插翅難飛了。”但譚嗣同再次拒絕,並催促王五、胡七速速離去。這時,聽到遠處傳來的馬蹄聲,情形萬分危急,王五與胡七乃含淚縱身跳上屋頂逸去。約是四更時分,譚嗣同沈著地像往常壹樣來到莽蒼蒼齋前庭院的槐樹下將備飛武。忽聞壹陣嘈雜的人喊馬嘶聲,大批清軍烏黑了鄰近的幾條胡同,瀏陽會館的四周與屋頂上頓時站滿了士兵。譚嗣同從容地走出莽蒼蒼齋被捕。

當政變發生、譚嗣同等人被捕。北京城壹片肅殺恐怖之密、賣身投靠,但是,有壹位年已50歲的改革派鬥士、任禦史之職的楊深秀卻勇敢地站出來,上書清廷,指責慈禧發動政變,要求歸政光緒與繼續變法。這無異在老虎頭上拔毛。楊深秀迅速被捕。

譚嗣同與他的難友被關押在刑部大獄中。譚意氣若,終日繞行室中,回顧往事,思索歷史與當前的變法鬥爭。他覺得自己的遭遇很似漢朝的張儉與杜根。張儉因為揭發朝中權貴而受到報復,被通緝,逃亡在外,望門投宿,四處奔波;杜根因為勸鄧太後把政權歸還給皇帝酷刑,死去活來。此二人雖各難萬險,但英名留於青史。譚嗣同想到自己因為投身改革大業而身陷牢獄,行將被害,但他不悔不懼,面對著劊子手的屠刀,他放聲大笑。他寄希望於康有為、梁啟超、王五等誌士仁人,將把改革大業繼續進行下去。想到此,他從牢房地上撿起煤悄,在牢房壁上題詩壹首,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胸襟,這就是本文開頭所錄的那著感答肺腑的《獄中題壁》詩。

譚嗣同的戰友們在獄中也多表現不凡。林旭是林則徐的後人,年紀最輕,僅24歲,“秀美如處子”,在獄中泰然自若,“時時作微笑”,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年齡最長的楊深秀已50歲,堅強不屈,寫下了“縲紲到死真不怨,未知誰復請長纓!”的毫邁詩句。

清廷在逮捕廣仁、譚嗣同等人後,曾幾次會議討論對他們年處置。刑部以事體重大,請求軍機大臣會同審問以昭慎重。但在祿、剛毅等人的慫恿之下,慈禧下令不經任何審訊,將譚嗣同等六人斬決。其“聖旨”說:

“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視,步軍統領衙門派兵彈壓………”

9月28日下午,清廷刑部官吏將嗣同等六人提出監獄,從西門出。譚等以為是去提審。只有劉光第是刑部司員,知提犯從東門出,則是提審。提犯從西門出,早是處斬,故憤怒地抗議道:“未提審,未定罪,即殺頭耶?何錯憒乃耳!”經他這壹說,譚嗣同等方知就義在即。監斬官令六人下跪聽旨。劉光第等昂首不跪。楊銳提出“願明心跡”,剛毅稱“有旨不準說”。譚嗣同更是高聲指責,場景十分壯烈。

譚嗣同等六人被押上鐵籠囚車,人人身帶鐐銬,從刑部監獄押向北京城南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沿途大量官兵手執刀槍圍護,如臨大敵。此時,譚嗣同的龍人王五、胡七等集合了十多位有武功的武林弟兄,在宣武門的城門附近設下埋伏,準備劫持囚車,營救譚嗣同。但沿途清軍密布,王五等人無法下手,只得作罷。

下午3點半鐘,菜市口刑場籠罩著壹片恐怖的氣氛。譚嗣同等六人被押進刑場。成千上萬的人哭泣著為他們送行。有友人為劉光第等送來西鶴年堂藥店的鶴頂血,要他們服下,立即昏迷,可以減輕就刑時痛苦。劉光第推開說:“讀書數十年,惟今日用之耳,拿去”譚嗣同則呼喚監斬官剛毅過來,說:“我有壹言要對妳說。”剛毅不理睬。譚乃悲憤地用宏亮、高昂的聲音朗誦起自己的絕命詩: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又不顧剛毅的阻撓,慷慨陳詞:“為了救國,我願灑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壹個人的犧牲,將有千百人站起來繼續進行維新的工作。”譚大義凜然的正氣使劊子手們驚恐。監斬官剛毅用朱筆壹勾,慌忙命令劊子手趕快行刑。

第壹個被殺的是康廣仁。當時行刑的劊手所用刀,殺官員的與殺平民的不壹樣,殺官咒的刀稱“大將軍”,較少用,刀口較鈍,壹刀下去,鮮血汨汨然冒出,腦袋卻沒有掉下,必須第二刀、第三刀……這不叫吹頭,叫鋸頭。鋸比砍頭是更要痛苦幾十、百倍的。康廣仁因痛苦掙紮,全身衣褲盡裂。

面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譚嗣同等悲憤而又平靜。楊銳被釘後,劉光第將其頭奉來,用紙貼擦掉血,放回楊銳脖頸處,然後引頸就戮。林旭就刑時,厲聲責問剛毅,自己所犯何罪。其神色不變。

譚嗣同是第五年被釘。他大踏步走向就刑處,仰天大笑。

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後,清政府還殘暴地下令將六人的頭顱懸掛在刑場上示眾三天,瀏陽會館的看門人劉鳳池於當日午,劉險將譚嗣同的無頭屍體運回瀏陽會館,以自己的私蓄紋銀60兩購棺裝殮。三天以後,劉鳳池又將譚的頭顱找回,請人縫合屍首,將殮後暫時安葬。第二年,劉鳳池又護送譚的棺木回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正式安葬。譚墓前的華表上刻著壹副對聯:

“亙古不滅,片石蒼茫立天地,

壹巒挺秀,群山奔趨若波濤。”

這是對譚嗣同的熱烈歌頌,也是對他崇高人格的真實寫照。

譚嗣同年邁的父親譚繼絢果然因譚嗣同的保護,沒有受到更大的迫害,僅被革職回瀏陽老家。他因兒子的壯烈就義,思想也受到很大的觸動。他對哀哀啼哭的譚嗣同夫人李閏說:“兒呀,不要悲傷,今後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我這個曾當過巡撫的老父親,而是妳那為改革獻身的丈夫!”

歷史是最公正的!人民是最公正的!譚嗣同為中國的改革與進步英勇鬥爭,最後獻出了他年僅34歲的生命。他的偉大愛國精神、熱愛人民與追求真理的情感、堅強鬥誌與崇高品質,贏得了中國人民歷久不衰的高度敬仰與深沈緬懷。這誠如毛澤東在年輕時所說:“譚瀏陽英靈充塞於宇宙之間,不復可以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