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花》是日本著名新感覺派小說家川端康成的壹篇散文。川端康成的《不眠之花》寫的是清晨醒來,發現夜晚的海棠花依然盛開,由此引發了壹系列關於美的思考。說明作家後期的散文創作繼承了日本文學“哀物”和“雅”的傳統,達到了禪意、哲理美和哀物的高度統壹。
寫作背景:
川端康成失去了生命,他的父母在童年就去世了,他童年的親人也去世了,他的青年生活是憂郁的。獨自成為孤兒的經歷,造成了他孤僻、內向、病態的氣質。這種“孤兒天性”自然會讓他更多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暫和悲哀。正是這種生活經歷造就了他的悲劇人格,這種悲劇人格在他晚年愈發凸顯。這種源於“為思考而哀悼”的“孤兒情結”,使得他對人們感受到的無限美好和有限美好的思考始終帶有壹種悲哀的色彩。川端康成還說自己從小就像壹只野狗,壹個情緒化的乞丐。“這種孤兒的悲哀,成了我出道的暗流。”“也許它是我所有作品和我整個職業生涯的暗流。”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他感受到太多來自人類社會的情感,比如親情、愛情,人就很容易忽略自然的美好和自身生命的存在。但是,壹個人如果不能從社會中獲得太多的情感體驗,就會感到孤獨,更容易走進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感受到更多美好的東西。川端康成就是這樣壹個人,他從人類社會逃到了大自然,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