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我用殘損的手掌》 描繪了怎樣的歷史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我用殘損的手掌》 描繪了怎樣的歷史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我用殘損的手掌》賞析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國當局向日本侵略軍投降。日軍占領香港後,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受盡酷刑的折磨,但他並沒有屈服。在牢獄裏他寫了幾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就是其中的壹首。

據馮亦代回憶:“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時,他幾次談到中國的疆土,猶如壹張樹葉,可惜缺了壹塊,希望有壹天能看到壹張完整的樹葉。如今他以《殘損的手掌》為題,顯然以這手掌比喻他對祖國的思念,也直指他死裏逃生的心聲。”(《香港文學》1985年2月號)

這首詩,可分為兩個部分。第壹部分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註: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那遼遠的壹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出了深情贊美。描寫淪陷區陰暗,從實處著筆,用壹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面綴連。抒寫解放區的明麗,側重於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摩,加之壹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使詩章透現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說這首詩既是詩人長期孕育的情感的結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舊保持著的愛國精神的升華。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並不回避直接抒發和對事物進行直接評價的陳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達,主要還是通過形象的構成來實現。運用幻覺和虛擬是創作這首詩的主要手法。詩人在獄中,想象祖國廣闊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狀、顏色,而且可以感觸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這種虛擬,強烈地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深摯的情感。詩人在虛擬性的總體形象之中,又對現實事物作了直觀式的細節描繪:堤上的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發出的芬芳,以及長白山的雪峰,夾著泥沙的黃河,嶺南的荔枝花等。這壹些細節描繪正透露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熱愛之情,以及對祖國所遭受的沈重災難所產生的哀痛。值得註意的是,在直觀式的細節描繪之中,詩人還運用“虛擬性想象”的手法:觸到水的“微涼”,感受到長白山的“冷到徹骨”,黃河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都是直觀式描繪中存在的想象與虛擬,是詩的開頭“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壹幻覺的具體化。至於寫到蘸著“沒有漁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以及在寫到對解放區的熱愛時,說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則是在想象性的虛擬中,結合著隱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壹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豐富性,壹再受到人們的稱贊。

(選自《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