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簡社》詩詞講座,近體詩對平仄規則的壹般要求:替,對,粘

《簡社》詩詞講座,近體詩對平仄規則的壹般要求:替,對,粘

上節我們學習了平仄,以及平仄的區分,也舉了很多例子,並進行了練習。想必大家對詩句的平仄有了初步的認識,可能入聲字部分是不好接受的,但對於入聲字大家大可不必糾結,常用的並不多,不懂不行,必須要多看多熟悉,將來在練習對句中我們會多涉及。尤其要對詩韻106韻,也就是平水韻表中的入聲字韻部要多加熟悉。

下面我們來學習詩句的壹般平仄規則。

我們在上節課時末提到了“替"“對”兩個概念。那它是什麽意思呢?我們舉例說明。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其中壹聯對仗句,整聯每兩個字為壹個節奏。節奏是2221。上句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壹個又是仄。下句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壹個又是平。形成有節奏有韻律的句子,這就是平仄在詩句中的交替。我們簡稱替。簡單說替就是指構成句子的平仄是交替出現的。

就整聯詩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形成平仄相對的對仗,這就是對立。我們簡稱對。簡單說,對就是指在壹聯上下句中,對應相同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

從而我們總結出,平仄在每壹句詩中,是交替出現的,否則叫失替。平仄在壹聯(兩句為壹聯,分別稱為上句和下句)詩中,是對立出現的,否則叫失對。

全詩如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同學要問了?

是不是平平後面必須嚴格跟仄仄,仄仄後面必須嚴格跟平平,才叫不失替呢?當然不是,通常我們只把句中246位置上的字平仄不對,稱為失替。這裏就引出了“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在詩句中,246位置稱為重點位置,平仄不能隨便變化,而135位置可以放寬,可有條件的變換平仄,相對放寬,是為了增加詩句的多樣性,包容性,要不然太單調了。

大家暫時記住這個概念即可,這個說法還是有其它內涵和講究的,隨著進壹步學習深入,會講到的。

理解了“替"“對”概念,還不夠,還有個“粘”的問題,現在我們把整首詩拿出來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來看詩中,第三句第二字“嶺”字與第二句第二字“水”字平仄相同;第五句第二字"沙"字與第四句第二字“蒙”字平仄相同;第七句第二字“喜"字與第六句第二字"渡"字平仄相同;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粘"或"粘連"。由此可以得出,“粘”是講的聯與聯相銜接的問題。所有合乎近體詩格律要求的詩,都應符合粘的這壹規則。

簡單來說,格律詩“粘"的規則就是要求續聯上句第2個字要和上聯下句第2個字平仄壹致。若不壹致,稱為"失粘"。格律詩是不允許“失粘"的。

舉例如下:

壹,絕句的粘連與失粘

1,粘連的絕句。下面這首王之渙的《涼州詞》,第二句的第2字片和第三句的第2字笛,都是仄聲。這就是粘連。

黃河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笛,是入聲字。

2,失粘的絕句,在我們常見的《唐詩三百首》裏就有這樣的詩。如王維《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中,舍、君,平仄不壹致,就是失粘。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二、律詩的粘連與失粘

1,粘連的五律。再看壹首五律,李白《送友人》第二句的水和第三句的地都是仄聲;第四句的{蓬}和第五句的{雲}都是平聲;第六句的日和第七句的手都是仄聲。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壹為別,

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2,失粘的七律。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是壹首著名的失粘七律,可以看出三處應該粘連的地方,有兩處失粘。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2句與第3句失粘:去、宮,壹仄壹平,失粘;第4句與第5句失粘:{代}、{山},壹仄壹平,失粘。但是第6句和第7句粘連無誤:水、為都是仄聲。

我們講,初唐時的格律詩失粘的特別多,盛唐以後就少多了,這裏面有個探索成型定則的問題,此處不展開講。初唐時的格律詩是繼承了齊梁時期的永明體,永明體詩的平仄和對仗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粘連還沒有成為那個時期的格律詩準則。

我們學習近體詩,作為初學者,要盡量避免失粘、失替、失對,尤其要避免失粘。如因迫不得已出現了失替、失對的地方,在很多情況下是可以拗救的,但那是很麻煩的,而且三連仄、三連平、孤平等是無法拗救的。這些知識,隨著大家在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將會學習。

作為初學者,要先把握好替,對,粘這三條基本要求。

當然,關於詩的平仄規則,不止這些,還有關於押韻的問題,我們後面單講。本節這裏先用例解的方式談至此以幫助理解。

目的是了解和掌握替,對,粘三個概念和原則,進而能夠推導出律詩的基本句式。

由此可見,根據這三個要求,只要有了詩的第壹句,我們就不難推導出後面的句式平仄來,詩的起句,按首句第二字平仄來區分,只有平起仄起兩種,這個推導就先留作課後作業吧。看能否推導出,會發現什麽問題。

重點提示:

替是指壹句中的平仄交替!

對是指下句對上句的平仄相反!

粘是指下聯上句第二字與上聯下句第二字平仄相同!

註意,特指246位置上的字。

此內容是文字課件,大家還要通過結合視頻來加深理解和掌握,把粘對原則學紮實。

作業安排:根據替,對,粘原則,按首句平起和首句仄起,推導出五言與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式。作業私發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