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寧波城樓
清 李調元 雉堞淩雲腳下堆,鯨波帶日島邊回。 江中船出海中去,洋外帆從天外來。 地近東溟先見日,雲垂南浦忽聞雷。 不知何處蓬萊是,遙看滄滄貝闕開。 地名簡釋
古時寧波的城墻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折除。本詩的城樓和下壹首的“甬江城樓”都指東門城樓。
註 ① 雉堞:古代城上齒狀形作為守城掩護用的矮墻。
② 鯨波:海上巨浪。
③ 蓬萊:即蓬萊山,傳說為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
④ 滄滄:寒冷的樣子。貝闕:貝飾的宮門。亦喻仙宮。 甬江城樓 清 施烺 浮橋橫束大江隈,魚市前頭酒市開。 高立甬城樓上望,海船齊趁暮潮來。 註 ① 隈:水邊。
② 趁:追逐。
2.描寫“鼓樓”的詩詞有什麽1、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3、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4、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5、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壹般 壹作:壹番)
3.有關於侗族的詩歌與散文,註意鼓 樓 (外壹首)
書寫這麽壹個古老的字
並非易事
執筆者吃百家飯
采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運籌帷幄 和爐火純青
族長鼓椎壹擊 筆槍便飛舞起來了
狼毫的雕梁畫棟
羊毫的潑墨渲染
飛檐與牛皮鼓
是畫龍點睛之筆
牛皮鼓凝重呵 壹滴眼淚隕落
也會擊疼它的心扉
兄弟們臂膊搭著臂膊 肩膀比著肩膀
築成了該字的間架結構
天塌下來也固若鐵塔
鼓樓是壹個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壹顆永遠的太陽
亙古不變
風 雨 橋
祖父魁梧的身材如百年巨杉 枝繁葉茂
轟然倒下時百川震撼 砂飛湮滅
倒下之後妳依然撐開巨傘
為我們遮風擋雨
祖父生前腰板硬朗 昂首挺胸
死後也翹首屹立 不亢不卑
作為子孫
拈拈祖父骨節 渾身是膽
我們扛起擡山棒
踩著祖父的軀體和肩頭
跨過溝溝壑壑
( 2001年蔔若/作)
4.中國四大古樓的詩句壹、蓬萊閣 蓬萊,因有海市之勝,歷史上曾是秦、漢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後,八仙過海的傳說又長久地依附在這裏,遂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仙境. 蓬萊閣即緣此而建,坐落在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面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雲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仙閣淩空”確是壹幅天開的畫圖. 蓬萊閣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壹,創修於宋嘉佑六年.1982年與水城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蓬萊閣記》 世傳蓬萊、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處.其言恍惚詭異,多出方士之說,難於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萊,豈非秦漢之君東遊以追其跡,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萊不得見,而空名其邑曰蓬萊?使後傳以為惑.據方士三山之說,大抵草木鳥獸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宮室偉大,氣序和平之狀,餐其草木,則可以長生不死.長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脫於無何有之鄉.際海而望,翕然註想物外,不惑其說者有矣. 二、嶽陽樓 嶽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嶽陽市西門城墻上,西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裏長江,水光樓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壹.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 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鬥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嶽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嶽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歷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嶽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範仲淹作了《嶽陽樓記》,從此,嶽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嶽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壹、二樓各嵌有壹副《嶽陽樓記》雕屏,壹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壹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嶽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嶽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附:《嶽陽樓記》(宋)範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三、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就被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於歷代四閣,同時也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嶽陽樓,仍然居於三大名樓之首.重建後的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壹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滕王閣始建於宋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禦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重修後的滕王閣,連地下室***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滕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真詞,觀看燈火. “江南三大名樓”之壹的騰王閣,屢毀屢建達二十八次之多.新落成的騰王閣,較壹千三百多年前的建築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附:滕王閣序(節選)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
5.侗族鼓樓的侗族三寶侗族有三大國寶——鼓樓、花橋和大歌。
花橋是侗族人民建築藝術的精華。侗族人民在環繞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過的小溪上,建起壹座座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花橋。花橋的全部橋身都是用杉木橫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壹根鐵釘和鐵部件,結構極為合理。他們還在橋身上建起壹個長廊式的建築,把橋身完全遮蓋起來。長廊上有供過路人休息的長凳。因為人們可以在橋上避風躲雨,所以花橋也被人們稱為風雨橋。 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壹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壹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壹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
6.中國四大古樓有關詩詞孫冉翁大觀樓長聯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註到心頭,把酒淩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壹枕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