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張錦雯
文題
閱讀下面這首小詩,根據要求作文。
壹味地質疑,已失去了信任/習慣了批判,便忘卻了贊美/沈迷於反抗和叛逆,捕獲目空壹切的快感/可是/如果只剩下否定和不滿/我們將在何處安置幸福和快樂?
請根據小詩的內容,結合妳的認識和體驗寫壹篇文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寫作提示
1.看內容,理關系
詩歌涉及兩方面內容,壹方面是寫在前面的較為類似的態度或做法: “壹味地質疑” “習慣了批判” “沈迷於反抗和叛逆”“否定和不滿”;另壹方面是前面的態度或做法所產生的影響,分別是: “失去了信任”“忘卻了贊美”“捕獲目空壹切的快感” “在何處安放幸福和快樂”。
2.抓關鍵,辨傾向
從修飾詞“壹味”“習慣”“沈迷”“目空壹切”來看,出題人並不認同這種態度或做法,從而發出了“我們將在何處安置幸福和快樂”的疑問,暗示這種做法不利於我們安置幸福和快樂。
這是個現實感很強的文題,寫作重點是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驗,談對“壹味地質疑”的看法。如果避開“壹味地質疑”的做法,只談怎樣才能幸福快樂(如“簡簡單單就是幸福”“快樂就在身邊”等),或只探討人們“壹味地質疑”的原因,不談此類做法的影響,則對文題材料的理解不夠全面,不符合出題人的要求。
構思指導
構思方向壹:
指出“壹味地質疑”的態度做法帶來的負面影響,呼籲“信任” “贊美”,***創幸福快樂的生活。不分青紅皂白地質疑,於人於己於社會都不利。對他人不利——傷害感情,影響關系,打擊積極性。對自己不利——容易形成偏見,走向偏執,失去信任,忘卻贊美,不利於個人進步。對社會不利——彌漫負面情緒,消解正能量。在“多疑癥”盛行的年代,民眾的情緒很容易被操控。可以將立意細化為:
別讓質疑壓倒贊美(適用於親子、醫患、師生、同事、上司下屬等關系);
別讓質疑擋住了好人的行善之路;
給贊美留點兒位置,盲目質疑不利於體育事業發展;
青春期的叛逆要適可而止;
客觀報道傳遞力量,盲目質疑制造恐慌。
構思方向二:
盲目否定不利於社會發展,理性質疑有利於人們幸福快樂。理性質疑者往往是有德有識有膽的優秀人才,他們的質疑,表面看來是對人、事的反對,實質上是發自內心的支持,是對完美境界的執著追求。質疑聲增多是公民參與意識提高,公民言論受到重視的表現。長此以往,各項事業定會有大進步。
素材鏈接
1.中國社科院201 3年1月7日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總體信任指數進壹步下降,低於60分的“及格線”。人際間的不信任進壹步擴大,只有不到壹半調查者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可信;而群體間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表現為警民、醫患、民商間等許多主要社會關系間的不信任。
2. “最美抗癌女孩”魯若晴用微博記錄抗癌故事,卻被人懷疑是網絡炒作的虛構人物,本應得到支持的美麗女孩卻承受了質疑聲的傷害。
3.海口某小學壹位老師收到學生撿到的錢包,幾經周折聯系到了失主後,卻換來對方的質疑——“錢包裏的錢怎麽少了?”做了好事卻被質疑,這是對好心人尊嚴、名譽的傷害。
4.雅安地震發生後,中國紅十字總會呼籲各界積極捐款捐物,參與救災,但其公信度遭到壹些人質疑,甚至出現“深圳紅十字會為地震籌款,市民繞行”的事件。眾多演藝明星加入到賑災行列,但隨著捐款數額曝光,不少網民對明星的表現產生了懷疑。穿婚紗播報的女主持,親赴災區發錢的企業家,被人質疑是“作秀” “炒作”。沈陽百歲老人關英漢為蘆山地震災區捐款10.3萬元,壹些網友贊其為“最美爺爺”,也有網友懷疑老人可能涉嫌慈善造假,甚至有網民懷疑老人是給紅十字會“當托”“當槍使”。
5.安徽省合肥市“紅頭車”公益車隊受到社會各界稱贊,但這項免費公益服務在現實中遇冷。主動攔車的市民較少,當誌願者主動停車介紹身份、詢問是否需要幫助時,還遇到了市民的“冷面孔”。
6.幼師虐兒事件,讓家長憂心忡忡。據報道,有的家長在孩子身上放了竊聽器;有的家長壹天到幼兒園附近轉5次,偷偷觀察孩子的情況;沒有監控設施的幼兒園,家長強烈要求安裝攝像頭;有攝像頭的幼兒園,監控室裏擠滿了家長。
(摘自2012年10月8日《中國青年報》)
7.瘋狂的質疑,蒙蔽了雙眼。在“多疑癥”盛行的年代,民眾容易迷失獨立判斷的能力,情緒很容易被操控。對韓寒、對魯若晴,多少質疑者在狂躁的喧嘩中成為盲從者,或只為享受這場質疑狂歡帶來的優越和快感。
(摘自2012年5月24日《重慶時報》)
8.不少貪汙和食品安全問題在網民的質疑聲中被公開。
9.學者艾君認為,習慣性質疑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壹個社會越來越開放、民主,其質疑聲就會越來越多,這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體現,也是民主化進程中公民言論自由越來越受到保障的客觀表現。
10.著名公關公司愛德曼(Edelman)發布的.《2013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中,對26個國家“高知人群”信任誰進行了調查統計。這裏的“高知人群”指被調查國有壹定收入和學歷,又熱衷政治事務的中年被調查者。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國家高知人群對政府持質疑態度,但在中國參與社會事務的中堅力量對政府則十分信任。
11.任何好的制度設計,都是從不信任出發來建構最終所要達成的信任。同樣,制度運行過程中,只有在習慣性質疑之下依然能夠經得住“考驗”,才能說是制度實施成功。這壹點,對於公權力來說尤為重要。
(摘自2012年7月6日《燕京都市報》)
佳作示例壹
別讓質疑和不滿趕走美好
佛山南海中學 潘嘉欣
在壹次舞蹈排練中,指導老師建議舞蹈動作不規範的同學站位不要太突出。她說,觀眾觀看表演的時候對不足的地方總是特別敏感,妳跳的某個動作優美也許會被忽略,但只要走錯壹小步,便會立即被發現。
容易發現別人的不足之處也許是人的天性。社會上有這樣壹類人:他們用 挑剔的眼光、靈敏的嗅覺以及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總能在人們對某事物表示贊揚和崇敬的時候,以超人的洞察能力和潮流觸覺揪出它的不堪往事或弊端,制造出平地壹聲雷的轟動效果,迅速地抓住人們的眼球,並牽引輿論走上質疑、否定的方向。明星為災區捐款,有人謾罵其“虛偽”,有人指責“捐得太少”;企業家親赴災區給災民發現金,被質疑是“炒作”;新聞主播聲音嘶啞依舊堅持播報救災動態,被斷定是“作秀”。就連遠去多年的楷模雷鋒也遭到詰問:做好事不留名,怎麽留下了那麽多照片?真是“躺著也中槍”啊!
有人不同意了,沒有“在雞蛋裏面挑骨頭”的質疑精神,社會怎能發展進步?當然,面對所有事情都眾口壹詞說好,壹定不正常。但是,對真心行善之人,不分青紅皂白予以否定和質疑,任意發泄不滿,難道就有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如果對這個社會只有盲目的批判和無盡的質疑,難道社會就能發展進步?當然不能。質疑真心行善之人,很可能會阻擋人們的行善之路。
在視尊老愛幼為風尚的中國,竟會出現老人跌倒無人扶的悲劇。“救人壹命勝造七級浮屠”,是什麽讓人不敢伸出救人之手?當壹個社會的每個階層每個部門都飽受質疑和否定、人與人之間充斥著不信任時,那麽這個社會必然癱瘓,人際網必然破裂。
壹位哲人說過,人生行路,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盡是沙漠,而是心中沒有綠洲。這讓人想起了被人提起太多遍的南京彭宇案和佛山的小悅悅事件,我們在悲痛之余更應該思考,這些事件折射出的除了道德的失守,還有信任的缺失啊!不要讓質疑和不滿改變人們的向善向美之心!
曾讀到壹篇文章,壹位母親禁止她的孩子在讀小學之前看童話書。她認為童話書會讓孩子覺得美麗的公主壹定會和英俊的王子幸福地生活在壹起,這會讓孩子形成“Life isperfect”的世界觀,這與殘酷的現實不符。我理解母親對孩子的保護,但我更願意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希望王子公主終成眷屬。如果真的不能百分百相信身邊的人和事,那麽,請在質疑和批判前,停壹停,想壹想,切勿為泄壹時之憤、為求壹時之快而妄下結論。因為我們不負責任的否定和不滿,很可能影響了別人的快樂和幸福,也很可能讓自己離幸福越來越遠。學著去信任吧,學著去贊美吧,別讓質疑和不滿趕走美好!
點評
本文從生活經歷切入,談到人們喜歡質疑的特點,結合事例談盲目質疑行善之舉會阻擋人們的行善之路,指出習慣質疑和否定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深遠影響,最後提出希望。主旨鮮明突出,思路清晰,論證有力。材料典型新穎,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語言表達流暢自然,富有感情,發人深省。
佳作示例二
壹路驚心
佛山南海中學 霍婉君
我左手拖著行李箱,右手拽著壹大包帶給親友的禮物,身上的斜挎包裏塞滿了隨身物品,右胳膊上還挎著沈甸甸的電腦包,艱難地行走在火車站的進站人潮中,將要踏上回家的路。
“妹子,是回長沙吧?”壹個陌生男子向我輕松地走來,壹臉笑容如當時的陽光。我點了點頭。“我幫妳拿些吧,行李都快把妳壓彎了!”話音剛落,壹只剛健有力的大手便伸過來要取走我的行李箱。我連忙躲開,表示不需要——壹副紳士的樣子,光滑油亮的頭發,光滑油亮的皮鞋,還有那光滑油亮的微笑,壹定不懷好意。
上了火車,打開手提電腦準備接收郵件,壹聲溫柔的“姑娘”在我身邊響起。說時遲那時快,我“啪”的壹下合上顯示屏,緊抱電腦往後靠。“姑娘,妳,妳別緊張,我是服務員,請問妳想喝什麽飲料?” “不用了,我自己帶水了……”直到服務員的身影遠去,我才松了壹口氣,發現手心裏捏著壹把汗。誰知道這服務員是不是騙子,要提防!我提醒自己。
窗外的風景轉瞬即逝,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感覺十分舒適。快到中午,開始賣盒飯了,人們像細流壹般緩緩地向賣飯點匯集。車廂熱鬧起來了,我松弛的神經隨之緊張起來:人多容易出問題,得留心!
車廂內彌漫著飯菜香,周圍的人津津有味地吃著,我也餓了,真想像旁邊這位大叔壹樣狼吞虎咽,祭壹祭五臟廟。可是,有關“地溝油”“速成雞”“漂白腐竹”的報道接二連三,外面的食物都不可信!所以盡管肚子餓得咕咕叫,我還是不斷地安慰自己——那飯盒裏的肉難保沒有瘦肉精,那大白菜準是施了不少農藥才又大又壯,那米飯說不定含有什麽特別的化學物質,飯盒還可能是不合格的!這世道沒什麽可信,還是不吃為妙!
壹路上,周圍的人圍在壹起,熱鬧地聊著天。他們有說有笑,像壹家人壹般。我的目光瞥向窗外,和大家保持著距離,只等著火車到達目的地。壹個中年女人看了我壹眼,我趕快看了看身邊的行李,還好,都在!
“請到長沙的乘客拿齊行李下車!”
我的心終於愉悅起來,到家了!我又拖著壹大堆行李準備下車,正要踏出車門,我整個人楞住了——我是在長沙下車嗎?我開始懷疑自己了……
點評
本文構思巧妙,寫“我”在回家路上,神經兮兮,壹直用質疑的目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結尾“懷疑自己”的情節耐人尋味,隱含著作者對“壹味質疑”態度的看法。素材來源於生活,故事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現實感強。作者對人物的行為、心理刻畫較為細致,人物性格鮮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