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兒童情趣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兒童情趣的詩句有哪些

1. 關於兒童情趣的詩句

關於兒童情趣的詩句 1. 描寫兒童情趣的詩

描寫兒童情趣的詩有:《古朗月行》、《牧童》、《村居》、《小兒垂釣》和《舟過安仁》。

1、《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譯文: 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 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

2、《牧童》 唐·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壹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續悠揚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3、《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譯文: 草木生長鳥兒飛舞的楊春二月時節,輕拂堤岸的楊柳沈醉在煙霧般的水汽之中。

村裏的孩子們放學回家天色還早,趕緊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4、《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壹個頭發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釣魚,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5、《舟過安仁》 宋·楊萬裏 壹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譯文: 壹艘小小的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把撐船的長竹篙收起來,坐在船裏。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2. 關於兒童生活情趣的詩句

小兒垂釣唐 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這是壹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壹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

“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

“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誌於釣魚的情景。

“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壹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

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壹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籬落疏疏小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牧童(壹作令牧童答鐘弱翁)呂巖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壹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的。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

壹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壹個“弄”字,更顯出了壹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壹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壹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裏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壹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裏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壹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壹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麽?或者什麽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

《牧童》壹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壹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壹種向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

意欲捉鳴蟬,忽然閉口立。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揚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桑茶坑道中晴明風日雨幹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壹牛吃過柳陰西。

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3. 描寫兒童情趣的古詩各兩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裏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2、《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抄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4、《村居》清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知東風放紙鳶。

5、《所見》清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7、《牧童》宋黃庭堅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道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8、《觀遊魚》唐白居易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壹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9、《田家》宋範成大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0、《花影》宋蘇軾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4. 描寫兒童情趣的詩句

1、《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2、《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4、《村居》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5、《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小兒垂釣》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7、《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8、《觀遊魚》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壹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9、《田家》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10、《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5. 關於兒童生活情趣的詩句

小兒垂釣 唐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壹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很少,因而顯得可貴。壹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

“綸”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

“側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誌於釣魚的情景。

“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壹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後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人”做了鋪墊。“草映身”,也不只是在為小兒畫像,它在結構上,對於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系——路人之向他打問,就因為看得見他。

後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他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

他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他在“招手”以後,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後,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過以上的簡略分析可以看出,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狀寫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的筆墨。不失為壹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籬落疏疏小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牧童(壹作令牧童答鐘弱翁)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牧童》壹詩,向我們展示了壹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壹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的。 2.詞句解析。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

壹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壹個“弄”字,更顯出了壹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壹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象到晚歸牧童勞作壹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當然,這裏的“六七裏”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詩人筆鋒壹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裏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壹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壹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麽?或者什麽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壹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

《牧童》壹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壹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壹種向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

意欲捉鳴蟬,忽然閉口立。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壹燈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揚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桑茶坑道中晴明風日雨幹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壹牛吃過柳陰西。

閑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6. 表達兒童情趣的詩句有哪些

1 。

《清平樂?村居》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2、《宿新市徐公店》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壹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壹道開。

4 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5、《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6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7、、《觀遊魚》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壹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8、《田家》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7. 表現兒童情趣的古詩

我國古代有很多描寫兒童的詩,它們語言精煉,形象生動,塑造了兒童的種種神態。筆者從常見的《唐詩三百首》、《全唐詩》、《子家詩》等書中選得幾首,以饗讀者。

唐代詩人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這樣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全詩僅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繪出了壹幅美麗的畫卷。作者久居客地,重返家園,故鄉的兒童們卻不認識他,就笑著問他是哪裏來的客人。這些兒童稚氣活潑,彬彬有禮,十分可愛。

同樣是唐代的崔道融這麽寫:“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溪居即事》這首小詩描繪了春日漁村溪邊的趣事。籬外不知誰家的小船,忘了系纜繩,被悠悠的春風吹進了釣魚灣。正在水邊垂釣的小童,不知實情,誤以為有客相訪,便急忙放下手中魚竿,慌忙跑向家門報信,想打開柴門相迎,忙亂中卻把門關上了。詩人把小童的壹系列動作寫入詩中,顯得平易自然,卻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繪出了鄉村兒童好客的天性。

鄉村兒童不僅好客,還很勤勞。宋代詩人範成大在田園組詩《四時田園雜興》中有壹首這麽寫道:“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裏描寫的是夏天農村緊張勞動時的情景。“村莊兒女”是指成年農民,“童孫”是兒童。農村的兒童雖還不會耕田織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線,便也在桑枝底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起瓜來。

兒童們不僅學種瓜,他們還學垂釣。唐代詩人胡令能在《小兒垂釣》中這樣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妳看,這個“蓬頭”“側坐”的小家夥是多麽頑皮可愛,怕魚驚不咬鉤,就連路人借問道路都不給回答,雖是“學垂綸”,可卻滿認真的!詩人信手寫來,好似不費絲毫力氣,其實功夫很深,詩味也很濃。

宋代詩人楊萬裏也是寫兒童天真可愛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裏有這樣的描繪:“籬落疏疏壹徑深,枝頭花落末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人先向我們展示了壹幅春末夏初的畫面。接著從畫面裏躍出壹個“急走追黃蝶”的兒童。那黃蝶被追急了,壹下子隱沒在菜花裏。詩到這裏就完了,但我們可以想見,那飛奔的兒童怎樣壹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裏東張西望的神態。

由此可見,古代詩人不僅善於觀察,還善於用筆,把壹個平淡的場景記錄下來,就賦予了神奇的力量。不僅寫得新奇,還塑造了種種可愛的兒童形象